正式公佈!廣州,妥妥的第一!

今日,
廣州市釋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
資料顯示,
廣州市常住人口呈現出較快增長的態勢,
年均增速高於全國的0.53%和全省的1.91%,
繼續保持全省人口總量第一大市的地位。
十年來,
廣州市人口有哪些變化?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的重要歷史節點,人口發展進入重要轉折期開展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廣州市各級人口普查機構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主動適應七人普在指標內容、資料採集方式、填報形式等方面創新改革帶來的新要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全體普查人員艱苦努力、無私奉獻下,在全市普查物件共同參與、積極配合下,順利完成了普查現場登記和主要資料彙總工作,獲取了有關人口總量、結構、素質等的詳實統計資料。

根據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我國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開展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方面情況,為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準確統計資訊支援。

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七人普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區政府精心組織實施、通力協作配合,廣州180個鎮(街)和2781個村(居)全部按要求組建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選聘約8萬名普查員及普查指導員。各級人口普查機構和廣大普查人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對全市的家庭和人口進行了普查,圓滿完成普查入戶登記任務。
廣州普查主要資料
(一)常住人口
廣州常住人口為1867.66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70.08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97.58萬人,增長47.05%,年平均增長率為3.93%。廣州市常住人口呈現出較快增長的態勢,年均增速高於全國的0.53%和全省的1.91%,繼續保持全省人口總量第一大市的地位。
(二)戶別人口

廣州共有家庭戶718.50萬戶,集體戶82.2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597.77萬人,集體戶人口為269.89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2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73人減少0.51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受當前社會人口流動日趨頻繁,以及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三)各區人口
廣州11個區中,人口超過300萬人的區有1個,為白雲區;在200萬人至300萬人之間的區有2個,分別是番禺區和天河區;在100萬人至200萬人之間的區有6個,分別是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黃埔區、花都區和增城區;少於100萬人的區有2個,分別是南沙區和從化區。其中,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白雲區、番禺區、天河區、海珠區、花都區人口合計佔全市人口比重為64.81%,人口集聚效應明顯。
(四)人口性別構成

廣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86.60萬人,佔52.83%;女性人口為881.06萬人,佔47.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下同)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9.46上升為111.98。受經濟發展水平、產業佈局和產業結構影響,廣州市對外來勞動力需求量較大,外來人口性別比高對全市總人口性別比產生推高效應並有所加強。

(五)人口年齡構成
廣州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59.02萬人,佔13.87%;15-59歲人口為1395.58萬人,佔74.72%;60歲及以上人口為213.06萬人,佔11.4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6.03萬人,佔7.8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2.40個、下降4.07個、上升1.67個百分點。我市少兒人口比重回升,國家“單獨二孩”“全面兩孩”生育政策實施取得了積極成效。未來一段時期,廣州人口仍將長期均衡發展,但也將面臨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深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供給的壓力。15-59歲勞動適齡人口占比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5.4歲,總負擔係數(指0-1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之比。)僅為27.69%,仍然處於人口紅利黃金期。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廣州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09.45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92萬人上升為2.73萬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文盲人口減少1.30萬人,文盲率由0.95%下降為0.58%。受教育狀況的持續改善,既反映出9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中、大學等各級、各類教育推廣取得了積極成效,也折射出廣州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更高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七)城鄉人口
廣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609.67萬人,佔86.1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57.99萬人,佔13.8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提高2.41個百分點。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下,廣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持續穩步提升,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八)流動人口
廣州常住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為1152.2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214.41萬人,流動人口為937.88萬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基礎設施配套的完善,加之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路的快速擴張,為廣州市人口的遷移流動創造了條件,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
廣州各區情況
白雲區人口數最多

↓↓↓

海珠區男女比最均衡

↓↓↓

越秀區60歲以上人口占比最多

↓↓↓

天河區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

↓↓↓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一號)——全市常住人口情況

廣州市統計局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18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全國人口普查條例》規定,我國進行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在各區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在全市各級普查機構和普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普查物件的積極配合下,我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圓滿完成普查現場登記工作,彙集了豐富翔實的普查資料,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常住人口[3]的基本情況公佈如下:
一、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4]為18676605人。
二、人口增長
全市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7008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975805人,增長47.05%,年平均增長率為3.93%。
三、戶別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5]7185023戶,集體戶822658戶,家庭戶人口為15977731人,集體戶人口為269887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2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73人減少0.51人。
註釋:
[1]本公報資料均為初步彙總資料。
[2]普查標準時點為2020年11月1日零時,普查物件是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4]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市內11個區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市內11個區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5]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係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二號)——各區人口情況

廣州市統計局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18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11個區常住人口[2]有關資料公佈如下:
一、各區人口
11個區中,人口超過300萬人的區有1個,在200萬人至300萬人之間的區有2個,在100萬人至200萬人之間的區有6個,少於100萬人的區有2個。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區合計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為64.81%。
分割槽域[3]看,中心城區人口為6337811人,佔33.93%;外圍城區人口為11621110人,佔62.23%;生態片區人口為717684人,佔3.84%。
二、地區人口變化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1個區中,有10個區人口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區依次為:白雲區、番禺區、天河區、花都區和南沙區,分別增加1520333人、893528人、809395人、697307人、586685人。
分割槽域看,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中心城區人口所佔比重下降5.80個百分點,外圍城區人口所佔比重上升6.63個百分點,生態片區人口所佔比重下降0.83個百分點。
註釋:
[1]本公報資料均為初步彙總資料。
[2]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市內11個區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市內11個區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3]中心城區包括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和天河區,外圍城區包括白雲區、黃埔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和增城區,生態片區指從化區。
[4]指各區的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三號)——人口性別構成情況

廣州市統計局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18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11個區的人口性別構成情況公佈如下:
一、全市人口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2]中,男性人口為9866005人,佔52.83%;女性人口為8810600人,佔47.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9.46上升為111.98。
二、各區人口性別構成
11個區中,人口性別比在110以上的區有7個,在105-110之間的區有2個,在105以下的區有2個。
註釋:
[1]本公報資料均為初步彙總資料。
[2]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市內11個區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市內11個區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四號)——人口年齡構成情況

廣州市統計局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18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11個區的常住人口年齡構成情況公佈如下:
一、全市人口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2]中,0-14歲[3]人口為2590189人,佔13.87%;15-59歲人口為13955818人,佔74.72%;60歲及以上人口為2130598人,佔11.4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60333人,佔7.8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提高2.40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4.07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6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15個百分點。
二、各區人口年齡構成
11個區中,15-59歲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區有10個,在60%-65%之間的區有1個。
6個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其中,1個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
註釋:
[1]本公報資料均為初步彙總資料。
[2]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市內11個區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市內11個區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3]0-15歲人口為2721175人,16-59歲人口為13824832人。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五號)——人口受教育情況

廣州市統計局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18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11個區的人口受教育基本情況公佈如下:
一、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2]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094467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109750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505891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7310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9228人上升為27277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2923人下降為22005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127人下降為29480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15724人下降為13777人。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3]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11個區中,8個區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年以上。
三、文盲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07695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2965人,文盲率[4]由0.95%下降為0.58%,下降0.37個百分點。
註釋:
[1]本公報資料均為初步彙總資料。
[2]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市內11個區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市內11個區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3]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將各種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計算平均數得出的,具體的折算標準是: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專及以上=16年。
[4]文盲率是指市內11個區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佔比例。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六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情況

廣州市統計局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5月18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市人口城鄉分佈及流動情況公佈如下:
一、城鄉[2]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6096724人,佔86.1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579881人,佔13.8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提高2.41個百分點。
二、流動人口[4]
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5]為1152290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6]人口為2144082人,流動人口為9378825人。
註釋:
[1]本公報資料均為初步彙總資料。
[2]城鎮、鄉村是按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劃分的。
[3]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市內11個區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市內11個區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4]流動人口是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
[5]人戶分離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6]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是指我市區內和區與區之間,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人口。
來源:GBA灣區資訊站綜合自廣州日報、廣州市人民政府網站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