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人,一生平凡,一世艱辛
默默把知識奉獻,換得桃李滿園
他們,叫做
“教師”
他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是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讓我們獲益匪淺,如沐春風

為貫徹落實全區教育大會精神,大力實施“行知精神弘揚行動”,引導廣大教師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學習,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九龍坡區設立首屆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行知獎”。透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激勵廣大幹部教師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經各學校民主推薦、學校公示和教委相關部門稽核,現對我區首屆“行知獎”獲獎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予以通報表揚。

“九龍教育”官方微信將分期展示獲獎教師資訊(排序不分先後),請您持續關注。下面,一起去認識一下本期的5位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去看看那些他們身上那些動人的教育故事,一起見證他們的榮譽,為他們喝彩!為他們點贊吧!


教育故事
作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辦的育才中學教師,他一直秉持“行知精神”,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踐行。作為一名運動員,他有19年排球生涯;作為一名教師,他保持初心、熱愛排球、崇尚競技、靜心從教,專注於帶好一支球隊,從一名運動員轉變為優秀的教練員。
因為熱愛,所以嚴格;因為嚴格,所以專業。在日常訓練中,牛老師十分注重細節,經常在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的情況下制定出周密、紮實的訓練計劃。“高標準”“嚴要求”是牛老師始終貫徹的訓練準則。
在隊員們心中,牛老師雖然要求嚴厲,卻充滿了愛與關懷。當隊員在比賽中士氣低落時,牛老師會站在隊員的角度給予安慰和鼓勵,再從教練的角度去分析比賽中的得失,“不論結果的好壞,我希望你們每個人是在享受比賽、享受拼搏的過程”,這是牛老師在訓練場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在牛老師的帶領和全體隊員的不懈努力下,育才中學男排在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中斬獲四連冠。
回首比賽奪冠的情景,牛老師說:“為了比賽,隊員們付出了汗水和淚水,我清楚地記得他們倒地去接每一個球,拼盡全力去救每一個球的瞬間,我為之感動和驕傲。感謝團隊的每一位成員,感謝他們在各自位置上的不懈努力,希望他們朝著目標專注前行,成就更好的自己。”


楊林,男,1974年10月生,中共黨員,人和中學英語教師,區優秀教師、區德育先進工作者。多次被評為學校優秀黨員、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輔導12名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分獲一、二、三等獎,所帶班級年年獲評學校“先進班集體”、“和美班級”。
教育故事
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教23年,楊老師擔任班主任就有22年,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終將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銘記於心。
1998年,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他擔任初一班主任。開學三天後,一個瘦瘦的女生才來報到。她的姍姍來遲引起了楊老師的注意,透過與學生溝通,他了解到女生八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只能依靠母親微薄的打工收入為生,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懂事的她,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想要放棄學業,因為母親的堅持,女生才來到學校。楊老師被女生的不幸經歷深深觸動,他在心中萌生了“絕不能讓她輟學”的想法。在隨後的三年初中生活中,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楊老師都給予了她諸多幫助。他拿出自己微薄工資的一部分替女生交生活費。顧及女生自尊心,楊老師沒有告訴她實話,只說是有社會善心人士來資助貧困學生。楊老師的關愛讓女生感受到了社會的善意與溫暖。這些愛的力量驅散了她心靈的陰霾,她更加努力地學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高中並如願考上理想的大學。
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的感情也會消融。為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他訪遍每位學生家庭;為幫助父母雙亡又遭車禍的學生奔波籌款;為安撫生病住院不能參加中考的學生,他不停前往醫院探望……正是因為他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感動著學生,引領著他們學會認真、理解堅持、懂得感恩。


竹永萍,女,1977年8月生,中共黨員,鐵馬小學語文教師,重慶市骨幹教師,多項國家級子課題、市級課題主研人員。曾獲評九龍坡區“成績突出教師”,參加市、區級現場賽課獲一、二等獎。參與編寫《小學習作教學課例》《養護閱讀》《開篇即美》等書籍,所撰寫論文多次獲重慶市論文一等獎,並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教育故事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僅僅這一年,竹老師參加市級、區級培訓已達二十多次,並榮獲九龍坡區“深度閱讀”論壇一等獎。在擴充自身閱讀量的同時,她還利用“閱讀存摺”等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在她的班上,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孩子們已能流利背誦《長歌行》《將進酒》《觀滄海》等古詩詞,豐富的閱讀為孩子們插上了寫作的翅膀,一年級的孩子已成功在《作文大本營》《小學生優秀作文》等雜誌上發表文章。
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家長們關注多,誤解也多。為了積極探索家校共育途徑,這一年,竹老師寫了兩萬多字的班級管理故事,並邀請家長到校上課,和家長一起組織“我和蠶寶寶的約會”“走進生命博物館”“創意水果拼盤”等實踐活動。班裡有一個孩子,曾經非常調皮,竹老師便與家長深入交流,瞭解到孩子是因為父母離異導致教育缺失。經過竹老師無數次溝通,孩子的父母意識到問題後破鏡重圓,孩子也慢慢融入班集體,變得活潑開朗。
在竹老師心中,她始終堅信:越努力越幸運!在教育之路上,要想讓孩子們變得優秀,首先要努力做好自己,只有不斷努力提升自我,才能收穫教育的碩果。


趙尊美,女,1967年6月生,高新實驗一小數學教師。所撰寫論文獲中國教育學會一、二等獎,市教科院三等獎。曾獲學校“秋實杯”賽課二、三等獎,學校“高新杯評課”一、二、三等獎,學校教案競賽三等獎。
教育故事
趙老師於1987年參加工作,在教學一線一干就是33年,是一名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老教師,無論是數學教學,還是班主任工作,她都熟稔於心。
數十年如一日,趙老師總是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用最親切的微笑面對學生,尊重和鼓勵每一個學生。她堅持以培優轉困為重點,以因材施教為手段,以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為目標,用“愛心、嚴格、寬容”的教育來轉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犯錯誤時,趙老師總是認真聽取他們的傾述,尊重他們的意願,想方設法化解他們的牴觸情緒,解開他們的心結,在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中,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與此同時,趙老師在學校“青藍工程”中主動擔任“師傅”,透過師徒結對,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作為“師傅”,趙老師常常去聽“徒弟”的課,與“徒弟”及時探討教學方法,為她答疑解惑。趙老師的傾囊相授,讓新老師快速成長,在聯盟體學校賽課中獲得一等獎。華龍網也曾以《趙尊美:青藍工程產生“化學作用”共促成長》為題對她進行了專題報道。


宋月,女,1973年1月生,中共黨員,九龍坡區實驗幼兒園園長,高階教師,市級骨幹教師,重慶市教育專家資源庫成員。參與市級課程編寫二十餘冊,發表文章、獲獎四十餘項,主編園本課程三冊。
教育故事
1992年,她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工作崗位上,參與兩項市級課題研究,教育教學能力得到快速提升。2002年,她參與的市級幼兒園課程編寫已達十餘冊,在不斷地學習和歷練中,日益成熟。現在,作為實驗幼兒園園長,她用情懷凝聚團隊發展;用激情傳承優秀文化;用創新打造“五彩美園”。
她關注教師思想提升、重科研教研,透過教研科研、師徒結對為教師專業成長搭臺助力。融合學習型組織的建立,紮實推進教師專業成長,構建起專業優質的教師團隊。她以幼兒園“五彩之美”美育課程為例,透過課程建設,形成了美的文化、美的環境、美的行為、美的課程、美的家園等豐富的課程資源,幼兒園美育風采在市、區級產生積極影響。她關注文化浸潤,透過開展川劇文化、國畫藝術、渝美童畫等活動,探究出戲曲韻、國畫韻、渝之韻等豐富的文化主題,滋養幼兒的童年。
在她心中,教育就是“與美相遇”!她期待幼兒園成為一所蘊含藝術之美和文化內涵的“美園”,期待學前教育能釋放更多的溫度與厚度,期待用優質的學前教育,讓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去感受美的教育,幸福的生活!

歡迎大家為以上老師和教育工作者點贊,感謝您對老師和對九龍坡區教育工作的支援、理解和配合!


往期精彩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