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雷鋒丨陳吉川:憑一技之長幫助他人很有意義

“川老師,我的車子停在半路了,能不能麻煩你過來幫忙修一下?”
“好的,你稍等,我馬上開車過來。”
“川老師,我的車子怎麼啟動不起來了……”
“你把上下調換一下,估計還能用一段時間的。”
被他們尊稱為“川老師”的人叫陳吉川,路橋區金清鎮日升村人,1962年出生,肢體二級殘疾。台州市區開展“四小車”整治行動後,他開車免費為肢體殘疾人修理代步車(小黃車),從去年年初至今,他已為路橋250多位殘疾人服務約1000次。
陳吉川的電話很忙,路橋全區250多位肢體殘疾人都存有他的電話,除了回答關於小黃車問題的諮詢外,還成了“搶修熱線”。一接到殘疾人朋友的電話,他就立馬拿上工具,開車趕往現場。
“這個免費修理的師傅比一般收費的修車師傅效率還高,修得好。”路橋區殘聯理事長羅新生感慨,作為殘疾人,陳吉川身殘志堅、自強不息、樂於助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來回饋社會,不僅是路橋肢體殘疾人小黃車的“守護神”,也是正能量的典範。
陳吉川和他隨身攜帶的工具箱
“我比其他人更懂殘疾人的難”
正月初二上午,殘疾人應秀華準備從村裡到鎮區買點東西,誰曾料到,剛開出家門四五百米,車子就擱置在了半路。無奈之外,她拿出手機給陳吉川打電話。二十多分鐘後,陳吉川趕到。檢查後,發現是掛擋的螺絲掉了出來。不到半小時,車子修好了,應秀華順利到達鎮上。
不只是去現場搶修車輛,他還有固定的維修點。一個是路橋區殘疾人輔助器具維修服務中心,由路橋區殘聯辦公樓北門改造而成,面積有40平方米左右,方便桐嶼、螺洋、峰江、路南、路北等街道的殘疾人;另一個是陳吉川在家裡自己動手搭建的臨時維修點,有15平方米左右,主要是為了方便橫街、蓬街、新橋、金清等地的殘疾人。
“兩個維修點覆蓋了全區的肢體殘疾人,方便了其他人,可麻煩的是陳吉川本人。”羅新生說,每週一、週二陳吉川都會開著他的小黃車,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到路橋殘聯為大家修車,別的不說,每個月光油費就要近200元,加上其他搶修路上的費用,那就更多了。“可是他從來不計較這些,一接到電話,就會立馬趕去現場。”
蓬街殘疾車主應光林不會忘記,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在三門健跳上班的他,車子在下班途中壞在了路上,尋找他人無果後,抱著試試的態度撥打了陳吉川的電話,沒想陳吉川毫不遲疑就答應了。於是,應光林讓朋友把陳吉川接到事發地,當時已是晚上7點左右。雖然朋友汽車的大燈開著,但是光線還是很暗,陳吉川只得在手機“手電筒”的相助下把車修好。
應光林回憶道,當天天氣寒冷,陳吉川在冷風中站立了一個多小時,沒有一句抱怨。
對於這些,陳吉川笑著說,自己也是殘疾人,知道出行對於殘疾人尤其是肢體殘疾人的重要性,“我比其他人更懂殘疾人的難。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去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將會把好事一直做下去”
陳吉川免費為殘疾人修車源於2017年6月臺州市區開展的“四小車”整治行動。
記者瞭解到,“四小車”整治行動開展後,原先老式可以營運的殘疾車被取締,被替換為代步車(小黃車)。使用了大半年後,車輛出現各種小毛病。由於這250多輛小黃車來自不同的生產廠家,去一般修車鋪,別說零件不好找,修車的費用也高,殘疾人的經濟條件都很一般,修車成了難題。
路橋區殘聯瞭解到殘疾人的訴求後,找到陳吉川,隨後把北門傳達室改造成為路橋區殘疾人輔助器具維修服務中心,每週一、週二讓陳吉川為大家免費維護保養小黃車。
陳吉川不僅自己參與其中,有的時候還帶著妻子高美芳一起。“像拆卸發動機、擰螺絲等,他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高美芳說,剛開始的時候有點不理解,後來也理解了,“他一直是熱心腸的性格,看到別人有困難,總會想著去幫忙。作為妻子,我肯定要支援他。”
高美芳告訴記者,以前在路橋、椒江開汽車修理店的時候,遇到殘疾人來修車要欠賬,陳吉川就會主動把費用給免掉,遇到特別困難的,甚至還會借錢給對方。“他總說,自己比其他人的生活要寬裕一些,看到困難的,能幫多少是多少。修理店開了五六年,除去房租,只攢下兩三萬的錢。
日升村網格員王觀德說,陳吉川勤奮好學,動手能力又強,做衣服、修腳踏車、修殘疾車等都會,什麼有問題的東西到了他手裡過一會都會被修好,村部有東西壞了,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就想到陳吉川。
社會已經給予我們殘疾人很多的關愛,我做的事情就是想透過自身的努力給社會一份回饋。今後,我將會把好事一直做下去。”陳吉川說。
來源:台州好地方
往期回顧
26
2-2019

【各地諮訊】2019年玉環市“添翼計劃”專案啟動!貧困家庭的兒童讓我們來守護!

25
2-2019

台州小夥“入手”殘運會銅牌,迎來浙江冰雪戰隊開門紅!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