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從九月起,“廣東教育”“廣東教育傳媒”微信公眾號聯合推出“粵奮進•粵精彩”系列新媒體報道,透過走基層、說改變等方式,全面反映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各具特色、多點開花的新局面,及時推廣各地各校最有突破、最有亮點的好舉措。
“粵奮進·粵精彩”系列最近三期回看↓↓↓
致力於破解教師教育難題,廣東率先提出“新師範”建設,正在逐漸形成教師教育廣東新模式。

師範院校不僅是教師成長的搖籃,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學校。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撐了我省教育事業的發展。
2018年1月,省教育廳出臺《廣東“新師範”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十大重要舉措和三大保障措施,著力建設廣東特色“新師範”。5月14日,省教育廳在華南師範大學召開“新師範”建設工作推進會。

廣東“新師範”建設工作推進會
我省提出的“新師範”建設,是精準對接我省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而形成的解決教師教育存在問題的廣東新方案。這個新方案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我省教育資源不平衡和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滯後於教育事業發展等問題,探索破解難題的路徑和方法;以改革為動力,創新我省教師教育招生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質量監測方式等機制,全面提升教師教育質量。這既是對傳統教師教育的繼承,更是對當前教師教育的超越。

加強師德養成
把好教師隊伍入口關

新教師正在接受培訓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師者,人之模範也。”
我省各師範院校始終把熱愛教育事業、培養良好師德作為高素質教師培養的重要內容來抓,並貫穿於整個培養過程。比如,將教書育人楷模、一線優秀教師校長請進師範院校課堂,採取公益支教、志願服務等方式,提升師範生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發掘、宣傳師德先進典型,弘揚當代教師風采,大力宣傳愛崗敬業的新時代優秀教師形象。
華南師範大學從2013年起連續6年承擔“國培計劃”師德培訓者併成為示範基地,圍繞“關懷倫理理念下溫暖的師德實踐”設計課程,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師德國培模式。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設計師德養成教育系列活動,持續開展“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落實基地校“育愛365”行動方案與“未來教師愛心築夢”志願服務行動方案等。
建立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

協同建立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啟動儀式
2018年4月,立項建設由華南師範大學等11所本科師範院校牽頭,地市教育局和高職院校參與的“廣東省建立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實驗區建設涉及11所開設師範專業的院校和全省21個地市,實現了教師教育工作主題的全覆蓋,省財政專門安排獎補資金9000萬元。
廣東省建立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是構建廣東特色教師教育模式的重要載體。目前,華南師範大學已經與廣州、中山、東莞、汕尾四市教育局簽約協同建立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立項前期,華師深入廣州、東莞、中山和汕尾進行調研,瞭解當地基礎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對接地方教育發展需要。
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負責人說:“這個專案旨在發揮我們的學科優勢,與教育行政部門、教師發展機構和中小學校形成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協作機制,逐步成為教師教育創新示範引領的服務區。最終目的是打造國家級教師教育示範基地。”
借力科技創新教師教育模式

“面向未來的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
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舉行
面對人工智慧等新興資訊科技對教育的深刻影響,我省在建設“新師範”的過程中,將資訊科技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作為推進“網際網路+”時代的教師教育創新的重要抓手,依託師範院校著手建設“省級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庫”,打造連線教育主管部門、師範院校和中小學的教師教育雲平臺。
比如,華南師範大學加緊建設華南教師教育大資料資源中心、廣東教師數字化學習雲平臺和廣東省未來教育研究院等若干具有領先水平的教育資訊化平臺。廣東第二師範學院以“人工智慧+教師教育”為引領,助推精準培養與培訓中心和高水平師範大學、企業等單位深度合作,研發教師教育大資料智慧系統。
隨著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在教師教育領域的應用,教師教育邁向精確化、個性化、定製化的“智慧研修”新階段。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校長廖偉群說:“從事教育工作要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用科技助力教育,用科技推動變革,積極探索把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
開展師範類專業認證
師範類專業認證是完善學校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師範生就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對我省師範院校辦學的一次全面檢驗。
教育部啟動師範類專業認證工作以來,省教育廳組織高校開展專業認證方案和標準的學習研討,研究制訂全省師範類專業認證方案,要求各師範院校將專業認證標準與學校人才培養改革和各項教學建設結合起來,以師範類專業認證為突破口,重塑體系、落實保障、提高質量,推進教師教育振興發展。
各師範院校對照師範類專業認證涉及的內容,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推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強化師範生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專業質量持續改進機制。
最佳化師範院校佈局
根據廣東人口基數大、基礎教育教師需求大和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大的特點,廣東迫切需要最佳化重組現有的師範教育資源。
在院校層次,結合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我省將師範院校分別納入各類建設計劃。支援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嶺南師範學院、韓山師範學院、肇慶學院、韶關學院、嘉應學院等院校主要面向本區域培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探索師範院校與職業院校、綜合性大學、理工科院校合作培養職教師資模式;引導華南師範大學與嶺南師範學院、韓山師範學院、肇慶學院和韶關學院等高校開展教育碩士的聯合培養工程。
在專業層次,鼓勵高校增設特殊教育專業,擴大特殊教育、學前教育招生規模,專項資助1000萬元加強特殊教育專業建設;加大音、體、美學科緊缺教師培養規模;增加教育碩士招生計劃。
實施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
我省從2018年開始實施粵東西北地區中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按照“自願報名、擇優錄取、公費培養、定向從教、期限服務”原則每年為粵東西北地區中小學培養一批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學全科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
2018年有12所高等學校和50多個縣(市、區)參與試點,招收本專科生近1600人。公費定向培養經費由省級財政統籌,在生均撥款基礎上按照本專科層次每生每年2萬元、教育碩士研究生層次每生每年3萬元的標準據實安排給各定點培養院校,專項用於定向培養物件在培養院校基本修業期內免除學費、住宿費、實習實踐費和發放生活補助費等,其中生活補助費標準為每生每年8000元,由培養院校按照一年10個月逐月發放。
學生畢業後,由培養計劃來源地教育行政部門按照規定對其進行面試或組織考察,按照“適合、就近、急需”的原則安排工作崗位。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第六屆廣東省本科高校心理專業
師範生教學技能大賽
2013年,省教育廳創辦了“廣東省高校師範生教學技能大賽”,並將其納入省級學科競賽統籌,是10項納入省級統籌的賽事之一。5年多來,約有50000餘名師範生參與省賽,獲獎學生超過10000人。
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我省還鼓勵高校開展優秀師範生培養模式改革,透過校內二次選拔等方式單獨組班,為培養專家、骨幹型教師打下良好基礎。如肇慶學院創辦的未來卓越教師硯園班,確立“以職業導向為主體,兼顧學術導向和生活導向”的辦學理念,實現 “選拔制、小學期制、雙導師制、多學科制、研修制”的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組建教師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部等新型教師教育機構,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制創新。肇慶學院於2013年正式成立教師教育學院,將全校師範生的課程設定、教學、技能訓練、技能競賽、教育實踐和中小學教師培訓等工作全部統籌起來,實現了教師教育職前、職後真正一體化,極大地強化了教師教育的功能,也促進了教師教育質量的提升。
在全省師範院校建設8個省級教師發展中心,加強師範生實踐能力培養,並組織學校修訂師範類專業培養方案,將師範生教學實踐延長至一學期。肇慶學院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建設以及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教師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兩年來到肇慶學院進行教師教育考察的國內高校達到200多所,發揮了很好的改革示範作用。肇慶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肖起清表示,“我校的教師教育專業化,人才培養卓越化,職前職後一體化,協同育人開放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教師教育改革永遠在路上,我們將繼續努力完善肇慶學院教師教育模式”。

來源 |廣東省教育廳、廣東教育雜誌社
記者| 韋英哲
統籌|黃日暖
從九月起,“廣東教育”將推出“粵奮進•粵精彩”系列新媒體報道,及時推廣各地各校最有突破、最有亮點的好舉措,大家記得關注點贊哦~
“粵奮進·粵精彩”系列最近三期回看↓↓↓
歡迎各地各校與我們分享好政策、好經驗、好成績,歡迎讀者朋友與我們交流新鮮事,傳遞正能量,我們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約定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