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小學教師是什麼樣?32位來自全世界的教育研究者作出預測!

民小編說
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教師教育國際交流分會主辦、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承辦,教育部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援的2019小學教師教育國際會議近日在京召開。這次會議致力於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者、工作者以及一線小學教師提供跨文化、跨領域、跨時空的對話平臺。本次國際會議由“國際視野”、“中國經驗”、“多元共享”三個主論壇和“小學教師培養的理念與模式”、“未來小學教師教育的發展路向”、“小學教師教育的質量保障”三個分論壇組成。論壇邀請了來自海內外的40餘名學者作報告。這裡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主要觀點吧!
1
未來已來,未來對小學教師提出了什麼要求
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教授:
人工智慧+教育”正在改變著教育的生態、環境、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模式;要適應這些變化,教育教學方式就要發生變革;但技術變革不會改變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使命,不會改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更不會改變教育的本質。“人只能由人來培養,不可能交給機器來培養。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任友群司長:
中國小學生群體與小學教師群體數量龐大,小學教師對於小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教師教育非常重要。
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孟繁華教授:
首都師範大學形成了以“理論與實踐雙向啟用,職前職後一體化”為基本特徵的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模式;“大學-區域-中小學(U-D-S)”構成的教師教育共同體有助於構建“五位一體”的教師教育實踐體系。
首爾大學教育學院白淳根教授: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小學教師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理想型的小學教師應該具有八種核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審美體驗能力、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研究發展能力、著眼全域性的能力以及兼收幷蓄的能力。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楊寶忠教授:
教師素質應該包括兩個方面:深厚的學養和突出的能力,其中學養包含學識和修養。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王秋穎教授:
數字素養和技能變成越來越重要的必學知識,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有關數字素養的要求,課堂教學也要適應這種變化;科技時代有一些特別的道德規範。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學院克里斯汀·麥克馬斯特教授:
在幫助學習困難的兒童、教育讀寫能力弱的學生,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時,會對教師會形成挑戰。教師可以利用個性化資料庫作為工具,基於對資料的分析結果,選擇適當的方式提供個性化教學(DBI教學)。
澳門城市大學教務長、教育學院院長李樹英教授:
應對新時代、新技術環境中的教師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要有一個重要概念:“智慧教師”。教學方法應由“喂孩子”轉變為讓孩子“主動進食”;人工智慧並不能完全取代教師,人文性的情感以及價值觀等不可預演的東西是不能被取代的。
2
小學教師教育在培養方式上的新思想、新探索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彭恩霖教授:
雖然如今培養小學教師已經採用了許多不同的模式,但是解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依然是一個挑戰;教師教育的課程必須適應小學生學習目標的變化,新一代教師需要發展出一系列高標準、多樣化的能力。全球範圍內有很多新興的教師教育新理念,全球對話可以為各自帶來取長補短的改變。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劉學智教授:
小學教師教育要明確以“道德性、理論性、適應性、發展性”為特色的全科型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目標,構建全專結合、本碩銜接的全科型課程體系。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魏戈博士:
教師實踐性知識可以分為領域類知識、工匠型知識、個人/人際知識三大類。職前教師教育在跨越理論性思維與實踐性思維時會遭遇張力。某種情況下,職前教師的反思能力是連線理論與實踐的橋樑。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趙惠玲教授:
可以以美感價值為核心進行小學階段師資培育。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朱永海副教授:
可以從“理解過去”“認清現在”“面向未來”三個角度理解教師角色的轉變。未來需要培養具有結構化知識體系與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師,他們的角色應該轉變為人機協同者、生命教育者和深度學習引領者。
南京師範大學小學教育系主任易曉明教授:
培養“研究型全科小學教師”,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符合小學教育性質定位的需要。
匈牙利羅蘭大學初等教育和學前教育系副院長喬堡·西科斯教授:
為了更好地處理實踐和理論的關係,教師教育的大學課程應具備雙重功能:為職前教師的實踐提供支援和分享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小學教師的教師必須具備小學教育及專業學科領域的兩重資格。
3
世界範圍內各國小學教師教育的獨特經驗與問題
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校長助理巖田康之教授:
教師職前培訓在日本各社會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變化;日本的國情與政策導向產生了今天的日本教師質量保障體系;日本的小學教師教育工作與小學教師教育質量保障方面依然還有不少挑戰。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文德教授:
現今芬蘭的小學教師教育體系未能培養出能夠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教師;跨文化交流應該具備相當的思辨和反思能力。教師教育應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鼓勵進行跨文化的教學。
日本創價大學董芳勝副教授:
國際型教師的素質受課堂主體和課堂形式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有助於國際型教師的素質能力提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以及具有國際型素質的教師對當今的小學教育非常重要。
法國波爾多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雷吉斯·馬萊教授:
教育中的公民意識與包容性一直是歐洲政策的核心,但也因歐洲各國家間的教育體系不同、對兒童概念的認識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與教育背景下教師的使命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而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混合模式。
瑞士圖高教育大學艾斯特·布倫納教授:
小學“全科教師”在瑞士很普遍,這樣可以更好地建立師生間的牢固關係,還更有利於建立班級學習社群。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育與社會工作學院教育系主任默瑞·普林特教授:
澳大利亞的教師教育中現在有了全球公民教育(GCE)的理論和實踐,小學教師教育在全球公民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冰島大學教育學院揚·卡亞蘭教授:
異質性的增加對學生成長產生了影響。冰島最新的《國家課程指南》的重點是包容性,學校應適應不同的身份類別。
4
中國小學教師教育的獨特經驗與挑戰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
現在,一流大學的小學教師教育參與度低、底端小學教師教育體系不完善、小學教師教育機構升格壓力大,辦學資源嚴重匱乏、小學教育學和小學教師教育學的學科邊界尚未建立;在改進這些問題之後,還要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小學教師的培養,開展對一流小學教師教育體系的重構。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劉慧教授: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國小學教師培養已形成了多種模式,如卓越教師培養模式。在學術性與師範性、全科性與分科性、德育性與教學性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杭州師範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肖正德教授: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包括一般教學能力和特殊教學能力。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有“鄉村屬性”,培養時需要確立信念,培養從事鄉村教學情感動力。
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曹慧英教授:
我校實行了“1+X主輔學科,四年全程實習”的培養模式和PESGE螺旋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包括教育見習、跟師學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和就業實習等環節,它順應了地方對小學教師的需求,也符合小學教師培養的規律。
臨沂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李中國教授:
教育扶貧、教育精準扶貧、鄉村教育精準扶貧是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和重點領域,精準施教助推精準扶貧;山東省透過“省級統籌、校地協同、問題導向、對接課堂、強化實踐”等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育學系主任王麗華副教授:
當前小學教師教育中兒童研究基本缺席,小學職前教師兒童研究能力非常重要。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孫建龍副教授:
以“通識”“兒童研究”“教育理解”“學科方向”“實踐反思”等幾類課程為主要模組的課程結構,可以對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形成有效支撐。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師教育事業部小教學前教育分社肖冬民:
可以從保基本與求卓越兩個層次上來認識中國教師隊伍建設;要從師德課程與教育實踐兩個維度上來加強合格教師的培養。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蔡連玉副教授:
教師教育懲戒中有“善”和“教育性”兩大因素,可以從目的、過程、效果三個維度來討論教師教育懲戒的“善”,而“教育性”就是教師教育懲戒的善性追求,可以從動機、過程和效果三個維度來綜合考察。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李敏副教授:
“教師德育專業化”正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推進。教師具有怎樣的“德育素養”是當前德育專業化發展亟待澄清和探索的重要問題,德育素養強調教育者作為“人”的品質,“責任心”和“行動力”為其兩個支點。
文章來源 | 本文綜合自“2019小學教師教育國際會議”論壇發言,部分嘉賓發言內容未收錄
微信編輯 | 魏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