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緊急通報!9地10起進口凍品檢出新冠病毒!如何防護?

8月14日,廣東省衛健委釋出通報,一名在深圳工作的女性陳某在老家汕尾陸豐市確診為新冠肺炎。通報稱:患者為羅湖區水貝IBC盒馬鮮生超市酸奶銷售員。
15日,盒馬在微博釋出通知,深圳21家盒馬門店暫停營業,進行門店消殺。
“海鮮”“低溫”“冷鏈”成了當下國內疫情的關鍵詞。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國內至少已有9地10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均與進口冷凍生鮮相關。
為什麼進口生鮮外包裝上多次發現新冠病毒?是否存在傳播風險?如何預防疑似食品來源的病毒感染?
多地緊急通報:
41天10地進口凍品檢出新冠病毒
8月13日,陝西省疾控中心報告稱在對西安市蓮湖區方欣海鮮市場海鮮產品取樣核酸檢測中,發現一個批次的進口厄瓜多凍白蝦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據公開報道不完全統計,這是7月以來,41天內我國第10次報告在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及表面樣本上檢出新冠病毒。

1、7月3日,福建廈門,3批厄瓜多進口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和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2、7月3日,遼寧大連,3批厄瓜多進口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和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3、7月14日,江西萍鄉,厄瓜多進口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和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4、7月14日,重慶沙坪壩區,厄瓜多進口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5、7月16日,雲南,3份凍南美白蝦包裝箱外表面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6、7月23日,遼寧大連,凱洋海鮮冷庫食品、加工車間、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環境的多份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7、8月11日,山東煙臺,3家企業進口同一外籍貨船的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8、8月12日,安徽蕪湖,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凍蝦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9、8月12日,深圳龍崗,經省市疾控部門複核,1份巴西進口的凍雞翅表面樣品檢測出新冠病毒。

10、8月13日,陝西西安,方欣海鮮市場1份厄瓜多進口的凍白蝦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為什麼新冠病毒總在進口冷凍品檢出?
自上述情況可見,檢出新冠病毒的無論厄瓜多凍白蝦還是巴西凍雞翅等進口冷凍食品,其來源大多為南美洲,專家指出,這與當地疫情嚴重、冷凍海鮮等食品加工過程較容易汙染有關。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截至8月13日16時,南美洲累計確診病例超過560萬例,僅次於北美洲,其中厄瓜多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9.7萬例,巴西截至當地時間8月14日,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20萬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認為,冷凍海鮮產品通常儲存在低溫的環境,而環境的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所以容易在冷凍海鮮產品中或者其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
市民在超市購物均緊戴口罩,防疫不敢鬆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冷凍食品及外包裝的新冠病毒可能是怎麼來的?

江南大學教授、博導,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所所長姚衛蓉表示,“食品生產裝置、工器具、加工檯面、手、手套、空氣、食品加工用水、加工區域的害蟲等存在新冠病毒,甚至在銷售交易的拆箱分銷過程,若交易人員感染了新冠病毒,呼吸中存在的新冠病毒也會隨著呼吸或飛沫飄浮在空氣中,進而沉積在冷凍食品外包裝表面。”
為什麼漂洋過海的新冠病毒還活著?
姚衛蓉指出,冷凍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等環節,始終處於產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溫環境下,包裝後的運輸、零售,溫度一般都需要控制在-18℃左右。在此冷鏈過程中,病毒等微生物不會被凍死也不會生長繁殖,能一直保持存活狀態。
記者瞭解到,新冠病毒( SARS-CoV-2 )直接的冷凍研究尚未出現,但它所屬的冠狀病毒家族普遍不怕凍,低溫下生物結構不被破壞。
此外,新冠病毒能附著在各種材質表面,並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比如此輪疫情早期,有研究發現,常溫條件下,無論新冠病毒還是非典病毒,在空氣中只能存活三小時,在塑膠上需要三天左右,才會下降到感染力水平以下。
正是低溫與冷凍進口食品多使用的塑膠包裝,利於新冠病毒儲存到埗。
“類似於冷凍保藏菌種,冷鏈產品在解凍到室溫後,病毒就能恢復活性。”姚衛蓉說。
市民在超市購物均緊戴口罩,防疫不敢鬆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進口食品或食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疫情傳播風險大嗎?
很多人將“食品或食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與“吃了會感染新冠病毒”畫上等號,這其實屬於過於恐慌。
首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CDC、美國FDA、歐盟CDC等機構研究表明,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不會透過食品傳播。
在7月28日全國公共衛生學科發展院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稱,想要證明病毒透過食品感染,需要拿到活的病毒,但還沒有從食品表面陽性樣品分離培養出活的病毒。
另一方面,食品感染也存在劑量因素,並不是碰到一兩個病毒就會感染,需要一定的病毒量,這方面同樣沒有任何劑量與感染的證據。“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特別是疑似食品來源的病毒感染,需要基於科學的角度出發。加強食品安全預防意識的同時,不要過於恐慌。”陳君石說。
世衛組織迴應食品會否傳播新冠病毒
針對深圳凍雞翅檢測出新冠病毒事件,8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衛生緊急專案技術主管瑪麗亞·範·科霍夫指出,中國衛生部門是透過對數千種冷凍食品的抽檢,才從“極少數”樣本上檢測出了新冠病毒。
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透過食物進行傳播,也沒有發生人因食用某種食品從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因此不必過度恐慌。即便病毒能夠存在於食物中,也可透過烹飪的方式殺滅。
市民在超市購物均緊戴口罩,防疫不敢鬆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能否乾脆暫停進口冷凍食品?
可能有人認為,既然不時從冷凍食品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不如能否乾脆暫停進口它們,這樣的提議可行嗎?
一方面,進口食品已經成為我國消費者重要的食品來源,當前我國是全球第一大食品農產品進口市場。據海關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626.5萬噸,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價格,我國進口肉類仍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1至6月,我國肉類(包括雜碎)進口475萬噸,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5%。
另一方面,儘管不時有進口冷凍食品檢測出新冠病毒,但從實際情況看,冷凍食品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機率仍然是極低的。
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寧此前介紹,截至7月7日,包括浙江、雲南、河南、山東、寧夏等地上報的近6萬份食品等樣品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綜合來看,食品被新冠病毒汙染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2020年8月15日,廣州市民出行預防措施充分,在肉菜市場等有近距離接觸的場所都“戴好口罩不放鬆”。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據7月11日公佈的全國海關風險監測資料,全國共抽樣檢測樣本227934個,其中只有5個陽性。作為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近期以來,全國海關進一步嚴格口岸檢驗檢疫,針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風險監測。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域性局長畢克新透露,海關總署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源頭管控。
由此可見,目前因為進口冷凍食品檢測出新冠病毒而暫停進口,有因噎廢食的嫌疑;另一方面,一概禁止進口,甚至可能影響國內市場平衡,造成食品連鎖式漲價。
安全防護請這樣做
當前,在選購和處理進口冷凍食品方面,專家提醒消費者也要做好自我安全防護。
江南大學教授、博導,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所所長姚衛蓉提醒,在選購冷凍食品時,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儘量避免用手直接觸碰;到家後,可以先放入具有殺菌功能的家電內進行殺菌,或者將冷凍食品用75%酒精消毒晾乾後,獨立封閉包裝,再放入冰箱冷藏在接觸和處理完進口冷凍食品後,立即洗手消毒。
其次,在處理食物時,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寧建議,牢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五個要點:
第一,食物在加工之前一定要認真清洗,清洗過程中要防止水花飛濺;
第二,食物一定要燒熟煮透,一般烹調溫度即可殺滅新冠病毒;
第三,生的和熟的食品要分開;
第四,在烹調加工結束以後,對臺面、容器、廚具等進行清洗和消毒;
第五,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處理食物過程避免用不乾淨的手觸控口眼鼻。
來源: 廣州日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北京日報客戶端、工人日報客戶端等
版權歸原作者,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

深度閱讀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天涯連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