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如磁石一般吸引著大眾的目光。她優雅、高貴,哪怕只是簡簡單單地站著,就能釋放出某種讓人忍不住仰視的氣場。
她就是凱特·布蘭切特

電影《伊麗莎白》,她令人驚奇的爆發力,演活了伊麗莎白一世從與世無爭到陰鬱癲狂的驟變

電影《指環王》、《霍位元人》中,她變身為不食人間煙火、權利和智慧象徵的精靈女王
出演《伊麗莎白》中的英國女王和《魔戒》裡的精靈女王而聞名世界,前者為她拿回了第56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後者則讓凱特在影史上留下了最為經典的角色之一。

電影《搖滾啟示錄》,凱特就反串出演了知名搖滾巨星鮑勃·迪倫,將迪倫這個憤世嫉俗的充滿反叛精神的男性角色演繹得惟妙惟肖,這也使凱特獲得了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影后及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如果你只折服於她精湛的演技,知道她是大滿貫雙料影后就out了!2015年,凱特·布蘭切特還被聯合國難民署任命的全球親善大使。多年來,她一直默默關注環境問題,透過慈善活動支援文化和藝術事業。
在她這一代的好萊塢女演員裡,她是一個突出的生涯榜樣,她靈活地規避著剝削式性消費和人偶式整容術的陷阱。在內心堅持著對家庭、家的價值的理解,以及對地位、虛榮這些短期誘惑的理智抗拒。

聯合國難民署高階專員在提到凱特時說:“他非常感謝凱特能夠選擇擔任這個職位,親善大使的職責非常重要和關鍵,它創造更好的公眾理解和支援,而凱特架起了這樣的橋樑,她對於自己的承諾不遺餘力地執行,我們非常期待在凱特的號召下,人們能夠更多地關注難民問題和慈善事業。”

凱特·布蘭切特(左一)探訪敘利亞難民家庭。
在出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期間,凱特兩次對敘利亞難民家庭進行探訪,她與大家席地而坐,詳細又耐心地詢問他們的經歷以及在新地方生活的安排。其中一個14歲的少年艾哈邁德觸動了凱特的內心。
這位14歲的少年面對鏡頭時眼神清澈堅定,他講述了自己在逃難前的生活。在敘利亞,他曾經擁有自己的臥室,在學校裡成績優異,並且有著飛行員的夢想。但是戰爭爆發後,他不得不和母親、奶奶一同搬到避難所居住,並且輟學打工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同凱特一樣,艾哈邁德也很喜歡演戲,他和朋友們排練了一出抨擊童婚現象的話劇,凱特津津有味地欣賞,並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當表演結束後,凱特詢問了在場的孩子還有誰在上學,只有一位少年舉起了手,這讓凱特受到極大的震撼。

或許正是因為體驗過困苦的童年和與生俱來的關愛他人的品質,讓凱特被任命為聯合國難民署的親善大使。
凱特父母的故事,浪漫而又悲傷。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父親當年是服役美國海軍的上士,船在南極遇險,撤到墨爾本港口。在那裡,凱特的母親,一個漂亮的小老師,與她的父親相遇。
他們婚後生了三個小孩,但父親隨即發現他患有心臟病,症狀從凱特的童年開始就已經出現。凱特最早的記憶,就是看著她時年32歲的父親臥床,從一次心臟病發中恢復。當時她只有一歲半,他8年後去世。
凱特的小學老師談起彼時那個高瘦,不苟言笑的女孩時,特意提到了凱特喜愛照顧他人的責任感。

“它們不是隻存在於電影業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普遍的問題。如果沒有進步的思想和多樣性,任何產業都會失去其革新和創造的活力。”凱特說道。

“人們總是不斷地聽到他人的經歷,而那些‘職業道路非常成功’的人,所走的其實是一條自我懷疑之路。這條路上有很多的岔路口,而稍有不慎就會遇到失敗與絕望。我感覺我就處在一個岔路口上。我總會想——好吧,我的下一個選擇是什麼,是選擇一條看起來安全又明亮的道路,還是沿著那條陰暗恐怖的小道走下去?我認為我會選擇恐怖的那條,因為我確實很喜歡傳遞出女性自強的資訊。”
如今已經有了三個孩子的凱特,在去年領養了一個女孩,“我們從第一個兒子誕生起就開始考慮收養孩子了。”凱特說,收養女兒並不是她的首要考慮,更像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身為三個兒子的母親,我希望能為他們展示一位女性可以達成的不同成就,教他們學會尊重女性。或許正如我母親曾經告訴我的那樣:我們需要既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
來源/中國婦女報
圖片/聯合國婦女署微信公號及網路
編輯/肖婷
見習美編/李凌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