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實用醫學知識。

本文共 1670 字,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像這樣詩意地安睡到天明,於現代人而言是一種奢侈。深夜,人們往往滿懷心事寬衣就寢,卻在煩惱KPI考核、家長裡短中遲遲難以進入夢鄉。
即使睡著了,也時不時會發生一些“詭異”的事兒,比如,在一腳踩空懸崖的驚嚇感中醒來,或者遇到傳說中的“鬼壓床”……
這些不同尋常的現象,是身體健康的某種暗示嗎?
來源:愛德華·蒙克《吶喊》

快睡著時身體猛地一抖,怎麼回事?
好不容易快睡著了,身體突然像觸電一樣抖一下,或者突然有一種腳下踩空的感覺,不由自主地猛踢一下,然後瞬間被驚醒……
有人會煞有其事地告訴你,這是大腦不定時傳送脈衝訊號,想試試你是不是還活著。
其實,沒那麼玄乎。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肌肉顫動,由於速度很快,常常表現出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叫做臨睡肌抽躍症。有資料表明,大約70%的人在睡夢中抖過。[1]
來源:giphy
這種現象嬰兒更容易發生,看到寶寶稍微抽兩次,不少家長就會嚇一跳,以為孩子得了啥怪病,什麼腦癱、智力問題啊。實際上,這是因為孩子大腦發育尚未完全,抑制肌抽躍功能比較弱,也就更容易出現,不用大驚小怪。
人體出現臨睡肌抽躍症,大多數情況下與過度勞累、工作壓力大、大腦的神經處於緊繃狀態有關,一般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也得警惕是否是症狀性肌抽躍。如果在此期間,伴有頭痛、頭暈等狀況,那就需要去醫院檢查,判斷此種肌抽躍是不是由於腦部有病變而表現出來的症狀。
所以說,只要不是睡覺蹦大迪,抖抖一般不會影響睡眠,翻個身,繼續睡就好。

“鬼壓床”是一種什麼體驗?
睡意沉沉的你突然意識清醒,像是靈魂出竅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睡著,但全身不能動彈,也無法張嘴說話,感覺身體被重物壓著透不過氣來,似醒非醒,民間俗稱“鬼壓床”。
來源:網路
在醫學上,這被定義為睡眠癱瘓症,是指人雖然已經醒來了,但是身體以及大腦的一部分還處在睡眠中,在不聽意識指揮的狀態下的短暫癱瘓。
這事兒在很多人身上發生過,據美國一份研究報告表明,有40%~5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睡眠癱瘓,只有3%~6%的人會反覆出現這種狀況。[2]
因為醫學上還沒明確這類情況發生的病理基礎,而且身體健康的人也有可能發生,發生後也並沒有其他不適症狀出現,所以也無需治療。
和臨睡肌抽躍症一樣,睡眠癱瘓和過度疲勞、緊張焦慮、作息不規律、心理壓力過大等有關。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表明,仰臥時口腔內軟顎下垂,阻塞呼吸通氣,容易誘發睡眠癱瘓,所以最好側著睡。[3]同時避免枕頭過高,8-12cm為宜。

睡覺磨牙怎麼解決?
月黑風高的夜晚,睡得很香,夢也很美,可突然傳來一陣“咯吱咯吱”的聲音,此起彼伏,側耳傾聽才發現是從枕邊人嘴裡傳出來的“磨牙”聲!
來源:站酷海洛
磨牙的現象在口腔醫學裡稱為磨牙症,是指睡眠時會習慣性地磨牙,甚至在白天也有無意識磨牙的習慣。10%的成人以及15%以上的兒童患有此病。
鐵杵都能磨成針,牙齒磨久了那也不好說啊……
✎長期夜磨牙會造成牙齒咬合面的磨損,出現接觸冷、熱、酸、甜時痛疼不適的牙本質敏感症狀。
✎影響顳下頜關節健康,說白了,就是影響顏值!磨牙的力會造成頜骨和咀嚼肌的疼痛和疲勞,長期如此就會對臉部外形產生影響。
✎引起面部疼痛和頭痛。磨牙的或多或少有過這種體驗:在晨起後感到耳朵和頭痛,這是因為晚上本來是咀嚼的肌肉休息的黃金時間,你卻在賣力磨牙,能不發酸麼。
一般建議去正規口腔醫院或診所買一個牙墊,睡前戴上,能起到類似“安慰劑”的作用,讓患者更加放鬆。
有一些小技巧也可以嘗試:
-
訓練自己不要咬緊牙關。如果注意到自己白天咬緊牙關或磨牙,就把舌尖放在牙齒之間。這種練習能訓練下巴肌肉的放鬆。
-
晚上用溫暖的毛巾貼在耳垂前面的臉頰上,放鬆下頜肌肉。

睡覺為啥流口水?
午間小憩,一覺醒來卻發現下巴上全是不知名液體,聞聞,還有點臭臭的味道!這不是熟悉的配方,自己的口水嘛。偷偷瞄一眼同事,為啥別人沒流哈喇子呢?
來源:網路
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大約會分泌1.5升的唾液到口腔中。在清醒狀態時,我們可以主動嚥下口水,所以一般不會出現口水流出嘴角的情況。
病態的流口水稱為“流涎症”。嚴重的疾病是由於腦脊髓的、腦癱的、面神經麻痺引起;但是對於正常成人來說,如果出現流口水的情況,大部分是三個原因:
✎睡覺姿勢不對。睡覺時,嘴部肌肉是放鬆的。仰著睡,口水會聚集到口腔後方,引發吞嚥動作,不會流出。但如果趴在桌子上睡或壓著臉側臥,就可能導致唾液從嘴角流出而不是被吞嚥了。。
✎口腔衛生不佳。食物殘渣或糖類物質會積存在牙縫裡或牙面上,引起細菌繁殖,刺激唾液分泌。或是牙齒有畸形,前牙向前凸出得很明顯,會出現張嘴睡覺的情況。感冒和過敏性鼻炎後出現的鼻塞,也會這樣。
✎某些藥物的刺激,如一些抗精神病類的藥物和抗生素,已被證明會導致過度流口水。
來源:站酷海洛
據說,人的一生中平均有229961小時的睡眠時間,這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26年,是我們休養生息的寶貴時光。
拋開壓力,帶著輕鬆平和的心情入睡,這才是睡覺的“終極之道”。
今夜,祝君好眠。
#靈魂拷問#
END
參考文獻
推薦閱讀
往期推薦
運營編輯:文玲
騰訊醫典出品

*本文版權均屬騰訊醫典所有,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經允許後方可轉載,並在文首註明來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