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終於出軌了”

檢視圖書解讀稿全文
請掃描上方二維碼,點選“每日讀書”選單
水木君說:
晚上好,親愛的朋友。今天要給大家解讀的書是《面紗》。
《面紗》
作者:[英]毛姆
點選下方音訊,放下手機
聽水木君為你解讀這本書

點選音訊,邊聽邊讀
《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婚姻的諸多不幸中,出軌又是發生率極高的一種。
就像近幾年的娛樂圈,每一次明星出軌都能引起軒然大波,輿論一片譁然。出軌的一方都免不了被聲討。可是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明知道出軌不會帶來任何好的結果,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出軌呢?
關於出軌背後的原因,或許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並去規避的。所以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一本關於出軌的書,毛姆的《面紗》——一部講述出軌女性自我成長的小說!
在故事的一開始,毛姆就告訴我們,凱蒂是一個出軌的已婚女人。一開篇,她就跟情人查理在家裡偷情。如此堂而皇之,完全不顧及丈夫和自己已婚的事實,凱蒂到底擁有怎樣的一段婚姻呢?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對於毛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隨著這幾年《月亮與六便士》的大熱,毛姆也一下子成為中國讀者最熟知的外國作家之一。
就像本書,女主角雖然出軌了,但她也有美好和純淨的一面,而這正是這本小說的精彩之處。我們在道德上譴責一個出軌者的同時,不妨退回到她的家庭、成長經歷、包括整個社會,去思考其中的緣由,也許會更加深刻地洞察人性。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面紗》。
將就的婚姻,註定不幸福
凱蒂出生在20世紀的英國,父親雖然是一個皇家律師,也算得上家境不錯。但是整個家庭的氛圍並不好,凱蒂的母親生性虛榮,對丈夫的職位處處不滿意。在凱蒂母親的主導和打壓下,父親不斷退讓,並變得越發沉默。而凱蒂和妹妹也在母親的調教下,成為了只懂交際的庸俗女人。
在凱蒂還是個少女的時候,母親就對她精心培養,籌劃著給她找個好丈夫。母親的薰陶和教導,直接決定了凱蒂後來的命運。
凱蒂人長得漂亮,社交場上從不缺優質的追求者。可這也助長了凱蒂和母親的眼光,變得越發挑剔,以至於錯過了最好的年華。凱蒂的年齡越來越大,追求者的質量不斷下降。母親勸凱蒂找一個差不多的嫁了就行了,可是凱蒂不想湊合。
直到25歲,凱蒂還沒把自己嫁出去,心中的焦急不言而喻。此時恰逢凱蒂的妹妹結婚,一想到妹妹各方面都比自己差,卻能找到一個不錯的物件。凱蒂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渴切地想要把自己嫁出去。
此時,剛好細菌學家瓦爾特對凱蒂展開了追求,凱蒂雖然打心底並不喜歡瓦爾特,但是為了自己那可憐的虛榮心,不願落後於妹妹,也為了不再受到母親的嘲諷,她還是答應了瓦爾特的求婚,併火速趕在妹妹之前結了婚。
婚後不久,她就跟著丈夫到了香港生活。
婚後的生活寡淡乏味,夫妻二人沒有太多交流。雖然瓦爾特打心底愛著凱蒂,對妻子溫柔體貼,可是凱蒂根本不愛瓦爾特。他們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瓦爾特沉悶古板,喜歡看書和做研究;凱蒂生性活潑,熱衷於交際娛樂。雖然表面上看,兩個人是夫妻,可是內心深處,彼此卻是陌生人。
直到一次聚會中,凱蒂結識了派駐在香港的助理布政司查理,她才覺得自己遇到了真愛。在凱蒂看來,查理雖然已經年近四十歲,但是為人風趣幽默、風流倜儻,遠比自己的丈夫有意思。面對一個已經結婚生子的男人,凱蒂徹底淪陷了。
這就是凱蒂在出軌之前的心路歷程。一定程度上來說,凱蒂的不幸婚姻是一種必然。因為她從未有過獨立的婚戀觀,只不過是在母親的教育下,成為了一個用以炫耀和攀附權貴的工具,而她也把瓦爾特當成了自己逃離家庭歧視的工具。而最終,她又淪為了另一個男人婚外冒險的工具!一個沒有獨立精神的女人,註定是悲哀的。
愛自己,是對抗世界最有力的武器
出軌之後的凱蒂以為自己遇到了真愛,她享受著這段婚外情帶給自己的刺激和溫暖,對家裡的丈夫更加厭倦。
直到有一天,她偷情的事情被瓦爾特發現了。
面對丈夫的問責,凱蒂帶著一絲心虛,可更多的是覺得終於不必再忍受丈夫了。
她理直氣壯地告訴瓦爾特:自己深愛著查理,查理也厭倦了家裡的妻子。如果能夠離婚,他們最終會走到一起。
然而,這只是凱蒂的一廂情願。那個她深愛著、並當作全部人生意義的男人,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渣男。
這一點,瓦爾特倒是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查理根本不會為了凱蒂跟妻子離婚,放棄自己的聲譽和原本的家庭。
為了讓凱蒂徹底看清楚查理的真面目,瓦爾特跟凱蒂定了一個協議:如果查理願意離婚並迅速娶凱蒂為妻,瓦爾特會成全他們;但如果查理不願意,凱蒂就必須跟瓦爾特一起去一座偏遠的小城,那裡霍亂肆虐,瓦爾特作為細菌學家去進行研究。
凱蒂有十足的把握,查理一定會離婚娶自己,就興沖沖地去找查理了。可是等待著她的並不是安慰和許諾,而是一個渣男自私自利的真面目。
查理告訴凱蒂,自己雖然不愛自己的妻子,但是不會因為離婚這種事敗壞自己的名聲。當他得知凱蒂要去霍亂爆發的小鎮時,他並不關心凱蒂的生死,還安慰凱蒂霍亂並沒有那麼可怕。查理勸凱蒂接受瓦爾特的建議,安心地跟他去湄潭府。
查理的反應徹底擊垮了凱蒂,她終於明白,查理根本不愛自己。她也明白了瓦爾特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看清這一切。帶著滿腹的傷心和絕望,凱蒂答應了瓦爾特的要求,去了湄潭府。而瓦爾特沒有選擇跟凱蒂離婚,只是出於報復。
出軌女人最終沒有得到幸福,還狠狠地被人羞辱,這樣的戲碼的確大快人心。可是這樣一個輕浮愚蠢的女人,的確可恨可恥,可是對待愛情,她也有一份勇敢和真誠。
只不過她太依賴男人了,亦或者她對愛的感受性太弱了。一個沒有獨立自我的女人,會把男人的花言巧語當成愛,會仗著別人的愛去對抗這個世界,而唯獨她沒學著去愛自己!
只有見過世界,才能見到自己
凱蒂幾乎是帶著赴死的決心去湄潭府的,她已經喪失了一切。或者說,她終於意識到,曾經以為得到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跟丈夫在一起的日子,是如此煎熬。瓦爾特不發一言或是言行冷漠,這讓凱蒂十分不適。她幻想著瓦爾特還像從前一樣愛著自己,終有一天會原諒這些錯誤,可這一天終究沒有到來。夫妻二人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但已形同陌路。
凱蒂在疫區沒有任何朋友,也沒有社交娛樂。更多時候,她只是一個人待著。生活枯燥乏味,沒有任何意義。
凱蒂也想著去逃離這一切,勇敢地拒絕丈夫的冷漠和疏離。可是她突然想到,竟然沒有任何地方可去。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她被拋棄了。
不過好在,她認識了新的朋友,海關官員沃丁頓,日子沒那麼無聊了。在跟沃丁頓聊天的過程中,凱蒂逐漸認識到了丈夫的好、以及查理的齷齪。諷刺的是,好像周圍所有的人都知道查理是個小人,唯獨凱蒂不知道自己愛上了一個渣男。
在沃丁頓的介紹下,凱蒂去到了當地的修道院。修道院是一個福利機構,收養了很多被遺棄的孤兒和病患。在這片充斥著死亡和病痛、飢餓和貧窮的土地上,凱蒂對痛苦的感受慢慢從自身轉到了這些無關的生命。
在27年的人生裡,她從未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過死亡和苦難,也從未想過除享樂之外,還有一群修女甘願放棄舒適的生活,冒著生命危險,為他人無私奉獻。
修道院之行讓凱蒂收穫頗多,那裡的死亡、苦難,以及修女們的犧牲精神、樂觀積極、自由純真,都讓深處絕境的凱蒂開始反思自己。
修道院之行的另一個收穫則是修女們對瓦爾特的一致好評。凱蒂這也才意識到,自己似乎一直對瓦爾特的好視而不見。如今,她對瓦爾特沒有怨恨,也並不討厭,只是她並不愛瓦爾特。
她希望瓦爾特不要再因為這段感情而倍感痛苦,所以主動找瓦爾特求和,即使做不了恩愛的夫妻,也能做朋友。
瓦爾特並沒有接受這個曾經背叛自己的女人,他並非無法原諒凱蒂,他只是無法原諒那個曾經深愛過凱蒂的自己!從一開始,瓦爾特就愛上了凱蒂。雖然他知道,凱蒂跟自己結婚,只是為了趕在妹妹前,並不是真心愛自己。他也知道,凱蒂是一個虛榮膚淺的女人,可是誰叫他愛她呢?因為愛,他無條件地付出,忍受凱蒂所有的不堪。
他報復性地將凱蒂帶到霍亂之地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報復自己。只不過凱蒂終究沒有瓦爾特執著,亦或者她並未真正從靈魂深處去愛查理,所以她反而最先釋然。雖然帶著些許遺憾和愧疚,但她還是開始了新生活,成為了修道院的一員,而這正是她覺醒的開端。
愚蠢膚淺的凱蒂終於開悟了,開始主動去選擇生活。在這之前,她一直很被動地在生活。因為她從未想過,到底該追求什麼?她的世界太狹小了。
正如電影《後會無期》所說:“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如果凱蒂沒有見到霍亂之地的生死,或許她依舊只是那個沉浸在小情小愛中的小女人。可是她見到了,所以她獲得了新生!
獨立靈魂該有的樣子——平靜安寧
修道院的工作徹底改變了凱蒂,忙碌讓她忘記了之前的痛苦,感受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滿足。從前,她的快樂來源於社交和娛樂;如今,她的快樂來自於自身。她終於不用再借助旁人的評價和目光,去用心感受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好。
生活本該這樣平靜地進行,可是凱蒂懷孕的訊息造成了小小的波瀾。當所有人都在為凱蒂高興時,她卻一點都不開心,因為她不知道該怎樣面對瓦爾特?
如果她告訴瓦爾特,孩子是他的,瓦爾特一定會接受這個孩子,夫妻二人還很可能冰釋前嫌。可是凱蒂無法欺騙自己,對別人撒謊或許很容易,但是她不願意再欺騙自己。
當聽到最後的答案的時候,瓦爾特有些失望。但他還是為凱蒂安排好的一切,準備送她離開湄潭府。可是凱蒂拒絕了,她好不容易在修道院找到了價值感,況且就算離開也不知道去哪兒?
凱蒂堅持留在了修道院,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除開工作的充實之外,讓凱蒂收益更多的是來自院長和修女的影響。同為女人,她們自內而外散發優雅和沉靜。院長告訴凱蒂,真正的充實來自於內心,而不是任何外在。這也是院長和修女們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下,還能保持心態平和的一個原因。
凱蒂的心態也漸漸平和了,回想過去的種種不幸,她不再憤怒,反倒接受了曾經那個愚蠢的自己。她也希望瓦爾特能夠放下過去,擁有平靜和安寧。
瓦爾特終究沒有等到這一天,他不幸感染病毒去世了。直到去世,他也沒有原諒凱蒂;更準確地說,他終究沒有原諒愛上凱蒂的自己。
葬禮結束後,凱蒂回修道院幫忙。她的堅強和勇氣得到了院長的讚賞,只是瓦爾特已經死了,她沒有任何再留在這裡的理由。雖然凱蒂打心底不願意離開,但是當初她是被瓦爾特帶過來的,如今作為懷孕的遺孀,她只能獨自離開。
對於離開後的生活,凱蒂沒有太多規劃。如今的她,孤身一人帶著一個小生命,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可是她很勇敢,對自己充滿信心。
回顧這一趟旅程,凱蒂感慨萬千。來的時候,她帶著絕望和痛苦;走的時候,她的靈魂徹底革新了。對過去的痛苦,她已經釋然。如今內心充盈平靜,有了更多的力量去對抗未知的人生。
回到香港後,凱蒂再一次偶遇了查理。她這才發現,自己或許真的放下了,就連恨意也不再深刻。
帶著對未來的嚮往,凱蒂回到了英國。歷經生離死別,凱蒂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人生追求,不再將男人和金錢當作自己的追求。
故事的最後,凱蒂同父親搬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她期待著自己會生下一個女兒,她會培育女兒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姑娘,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自由和幸福,而不是任何男人的附庸。
故事的結局是好的,凱蒂終究揭開了生活的面紗,打破了原本浮華世俗的心靈狀態。如果沒有湄潭府之行,她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發現覺得除開社交娛樂,還有其他的幸福來源。
她曾對瓦爾特說:“因為我無知、輕浮、庸俗就怪我,這不公平。我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教養,我認識的女孩子都那樣……”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凱蒂,或許會多一份包容。
從本質上來說,她並不算一個有什麼大毛病的女孩子,最大的毛病就在於精神不獨立,沒有任何精神層次的追求。所以才會流連於浮躁喧囂的社交場,並愛上同樣沒有精神內涵的查理。
好在凱蒂完成了一場關於自我靈魂的救贖,代價雖然大了點,但是她學會了最重要的兩點: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自由!這已經足以讓她抵抗人生的絕大部分困苦了!
願你我都能在這人生苦旅中,擁有自由和平靜!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了。對於這個欄目,如果你有什麼建議意見,歡迎搜尋關注我的公眾號“水木君說”,在文章的留言區跟我互動。我會挑選最優質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書。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這本書,點選下方圖片,可以直接購買。晚安!
作者/才華水木君
水木君說(shuimujunshuo)原創釋出
我要的不多,[一點點]就夠了?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