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陳白
近日,深圳公安福田分局一則通報引發關注。通報表示,2020年6月18日,深圳警方對P2P平臺喜投網涉嫌非吸案立案偵查。喜投網的實際控制人同時也正是微博“大V”黃生,目前被限制出境。其個人自媒體賬號“黃生看金融”在多個平臺都廣受追捧,僅僅是在微博上,其粉絲就超過320萬人。
但凡對財經新聞略有興趣的使用者,多少都能在一些資訊平臺上被推送到這位號稱是北京大學畢業的職業投資人的文章。據新榜資料顯示,“黃生看金融”40次進入新榜500強,4月份排名為189,新榜指數為906.8;在財富榜單中,長期位於前20名陣營之內。

如果單從標題上來看,他的自媒體世界可謂是驚心動魄,回顧其賬號歷史文章標題,高頻出現的是 “血洗、瘋狂、崩盤、震撼、觸目驚心、慘絕人寰”等奪人眼球的詞彙。點選進入文章,更多也是透過販賣情緒、製造焦慮等手段以精準捕捉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從而進一步達到粉絲轉化的目的。
當然,在自媒體賬號中,其實類似這種“標題黨”並不少見,更非是黃生首創。但黃生獨有的“創新”是,透過自媒體賬號聚集使用者,並進一步導流到他創辦的喜投網,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閉環”。從其所謂的“自媒體矩陣”來看,黃生深知粉絲流量的重要性,也正是這些高活躍度、高忠誠度的粉絲成為了其商業化的重要支撐。
此前在接受採訪時,黃生就曾經這樣表示,“我背後還有個企業叫喜投網;而且他的使用者全是來自我的粉絲,也就是說我最早把我的粉絲進行產業化,進行耕耘變現了。”而且,黃生還表示喜投網沒有任何營銷投入,因為“我一篇微信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閱讀量,最少也是10萬+,粉絲粘度和忠誠度非常高,在別的地方投廣告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嗎?”
在自媒體世界的黃生之所以備受追捧,歸根到底還是投資者對於資訊的渴望,人們希望能夠有這樣一位“專業人士”,為自己解讀金融新聞背後的邏輯,給未來投資以參考建議。改革開放以來,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的投資者教育水平卻並未跟上步伐。由於金融知識相對具有門檻,很多時候都是晦澀難懂,對於希望參與到資本市場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的普通投資者來說,他們的資訊資源是稀缺的,這也就給了黃生們以機會。
但是,當自媒體世界的投資意見領袖試圖將自己的影響力變現,並冠之以粉絲產業化的“新模式創新”,真正的風險卻被掩埋在“標題黨”的喧囂之下。黃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得意於自己的商業模式,但是作為一位資深的“看金融”人士,卻連基本的金融風險紅線在哪裡,都沒有搞清楚。
且不論P2P網貸模式早已經在今年4月徹底被金融監管部門叫停,單論沒有任何資質的喜投網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其實就早已經越過了法律的紅線。資料顯示,喜投網自2014年5月上線,於2020年2月28日停標,歷史交易總金額40.07億。截至目前,喜投網有5412名投資者的6.89億元待償。這並非是一個小數字。事實上,在網際網路和金融結合日益緊密的當下,金融風險的傳導速度也因各種打著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名義的“擦邊球”而被成倍放大。
5月26日,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出席會議時再一次強調了金融科技的潛在風險。其實,在《證券法》中早就已經對於證券從業人員參與投資的行為做出了明確的邊界規定。在自媒體時代,類似黃生這樣的左手自媒體右手P2P的“混業經營”,監管也應當未雨綢繆,進一步完善准入規則,堵住風險的敞口。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