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生前貧困潦倒的哲學家,死後卻養活了一代又一代冒牌貨

如果有一種東西,始則充當權力的奴僕,繼而淪為金錢的乞丐,我們便可斷定它不是哲學。

周國平:生前貧困潦倒的哲學家,死後卻養活了一代又一代冒牌貨

文/周國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

來源/網路


1.理性強的人研究自然,追求真,做科學家。意志強的人研究社會,追求善,做政治家。情感強的人研究人,追求美,做藝術家。哲學家無非也分成這三類,何嘗有純粹的哲學家?


2.所謂哲學家包括四種截然不同的型別:政客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謀權的手段,庸人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飯碗,學者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純學術,真正的哲學家把哲學當作生命。但是,真有政客型或庸人型的哲學家嗎?圓的方!


3.四種哲學家:哲學就業者,把哲學當作飯碗,對哲學本身並無興趣;哲學學者,把哲學當作學術,做知識性的整理和解釋工作,研究前人和別人思考的結果,確實有這方面的興趣或成績;哲學大師,真正是獨立思考,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提出了新思路,建立了新體系,併產生重大影響,改變了哲學史;哲人,愛智慧者,把哲學當作生活方式。當然,上述區分是相對的。


4.被本體論問題糾纏的人是瘋子,被方法論問題糾纏的人是呆子,哲學家無非是這兩種人。


5.有兩類哲學家,一類努力於使複雜的事物變得簡單,另一類努力於使簡單的事物變得複雜。


6.做哲學家和讀哲學系完全是兩回事。哲學本質上只能自學,哲學家必定是自學成才的。如果說有老師,也僅是歷史上的大哲人,他直接師事他們,沒有任何中間環節。哲學系的學生中,有此自學能力的不足十一。


7.個人思維猶如人類思維一樣,走著從混沌(感性)到分化(知性)到整合(理性)的路。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走到底的。有的人終生停留在第一階段,其低能者成為可笑的老孩子,才高者成為藝術家。多數人在第二階段止步,視其才能的高低而成為一知半解者或科學家。達到第三階段的是哲學家。


8.一個人倘若不能從心靈中汲取大部分的快樂,他算什麼哲學家呢?9真正的哲學家只是偉大的提問者和真誠的探索者,他在人生根本問題被遺忘的時代發人深省地重提這些問題,至於答案則只能靠每人自己去尋求。有誰能夠一勞永逸地發現人生的終極意義呢?這是一個萬古常新的問題,人類的每個時代,個人一生中的每個階段,都會重新遭遇和思考這個問題。


10.多少偉大的哲學家,生前貧困潦倒,死後卻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冒牌哲學家。可以萬無一失地料定,一旦哲學無利可圖,這些冒牌哲學家就會爭先恐後地拋開哲學,另謀出路。剩下的是那些真正熱愛哲學的人,他們懷著蘇格拉底的信念——“未經思考過的人生不值得一過”,貧困也罷,迫害也罷,都不能阻止他們作這種思考。讓他們停止這種思考,他們便會感到雖生猶死。只有這樣的人才算真正的哲學家。


11.搞文學藝術的,包括寫小說、畫畫、作曲、演戲等等,才能差一些,搞出的東西多少還有娛樂的價值。可是,哲學本身不具備娛樂的價值,搞得差就真是一無價值了。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大眾需要差的文學藝術,那是一種文化消費,但沒有人需要差的哲學,因為哲學無論好壞都成不了消費品。一個人要麼不需要哲學,一旦他感到需要,就必定是需要好的哲學。


12.有藝術家,也有哲學家。有藝匠,卻沒有哲學匠。演奏、繪畫如果夠不上是藝術,至少還是手藝,哲學如果夠不上是哲學,就什麼也不是了。才能平庸的人靠演奏、繪畫餬口,還不失為自食其力,靠哲學謀生卻完全是一種寄生。


13.我不想與以哲學為職業的專門家討論哲學,寧願與熱愛哲學的門外漢交談——但也不是談哲學。


14.我相信,一個誠實的哲學家,無論思想多麼深刻複雜,總是願意在不損害表達準確的前提下力求明白的,絕不會把晦澀本身作為一種價值來追求和誇耀。


15.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情。任何一種哲學的核心都是非政治的,政治色彩僅是附著物。絕對,終極,永恆——怎麼能是政治的呢?


16.人們常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實,哲學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決非這樣簡單。有時候,哲學恰好是非時代(永恆)、反時代(批判)的,它立足於永恆之根本,批判時代捨本求末的迷途傾向。


17.歷史是時代的座標,哲學是人生的座標。


18.哲學家對於社會現實可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完全不關心,如黑格爾所說:哲學是一間隔離的聖所,它的祭司必須遠離俗世,潛心真理。另一種是有所關心,然而是站在永恆的立場上來看時代,從堅守人類最基本的精神價值的角度來關心政治的,如席勒所說:在精神的意義上,擺脫特定國家和時代的束縛,做一切時代的公民,是哲學家的特權和責任。


19.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是一個偉大的提問者,他的問題——


一、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問,既屬於人類,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又完全屬於他自己,是他靈魂中的問題。


二、也是他的時代的精神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因而他的提問會對時代發生巨大影響。


三、他的提問和尋求答案的方式改變了哲學史上的舊思路,啟示了新思路,使他在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一個哲學家對哲學物件和使命的看法,往往同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糾結在一起,其中滲透著他的個性。如果這位哲學家的個性與時代精神有很高的一致,他的看法就同時體現著時代精神。在重大轉折的時代,幾乎總有敏感的哲學家提出新的哲學觀,試圖改變哲學研究的方向,對後來的哲學思潮發生深遠的影響。


21.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討論一個什麼問題,便會有人說,你拿哲學觀點分析一下吧。我一律婉謝,因為我不相信一種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插上一嘴的東西是哲學。


22.如果有一種東西,始則充當權力的奴僕,繼而淪為金錢的乞丐,我們便可斷定它不是哲學。哲學當然是高貴的。它的高貴還表現在這一點上:它絕沒有做眾學科之王這樣的世俗野心。其實,貴為王公,一旦喪權失勢,也完全可能淪落為奴僕或乞丐。


23.彼特拉克有一句名言:“哲學啊,你是貧困地光著身子走進來的。”尼采也曾在相同意義上建議,不給哲學家發薪金,讓他們在野地上生長,藉此趕走那些想靠哲學牟利的假哲學家。這多少是憤激之言,哲學家畢竟也要吃飯,但基本意思是對的,就是哲學對於決心以之為終身志業的人有很高的要求,不容存名利之想。借用耶穌的話說,通向哲學的門是“窄門”,只有不畏寂寞、貧困——在今天還要加上失業——的人才能夠進入。從這個角度看,哲學系考生少未必是壞事,因為其中真愛哲學的人的比例也許就提高了。


24.作為一門學科,哲學本應是隻由極少數人研究的學問。由於這門學科的高度非實用性質,也由於從事有關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特殊的學術興趣和才能,以哲學為專業和職業的學者在社會分工結構中絕對不可能佔據高比例。我並沒有把哲學家看作精神貴族的意思,這裡的情況正與其他一些抽象學科類似,例如社會同樣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許多數學家或理論物理學家。曾經有一個時期,我們的哲學系人丁興旺,源源不斷向各級機關各類部門輸送幹部,那實在是對哲學的莫大誤會。其結果是,哲學本身喪失了它應有的學術品格,而所培養出的這些幹部卻又不具備足以致用的有關專業知識。因此,收縮哲學系的規模,把培養各類幹部的職能交還給各有關的教育機構,應該說是一個進步,對於哲學學科至少在客觀上也是一種淨化。


25.世界與我:哲學的兩個永恆主題。一種哲學追問:世界是什麼?它試圖把握那個不受我們人類認識干擾的世界的本來面目。在發現這個意圖的徒勞之後,便追問: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什麼,亦即我們認識中的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是上述問題在較弱的形式中的延續。另一種哲學追問:我是什麼?我應當如何生活?它關心的是生命的意義問題。當然,幾乎每一個哲學家對這兩個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然而,在不同的哲學家那裡,兩者之中必有一個問題是元問題,另一個問題則處於派生地位,由此而分出了不同的哲學方法和風格。


26.任何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都不可能有所謂標準答案,可貴的是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本身,使我們對那些根本問題的思考始終處於活潑的狀態。


27.哲學的使命要求哲學家絕對真誠。真正的哲學問題關乎人生之根本,沒有一個是純學術性的,哲學家對待它們的態度猶如它們決定著自己的生死存亡一樣。


28.哲學是一個產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門門具體科學。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產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彷彿只是為了不受他們的攪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恆情人——智慧。


29.新的哲學理論層出不窮。在我看來,其中只有很少的哲學,多半是學術。隨著文明的進化,學術愈來愈複雜了,而哲學永遠是單純的。


30.哲學和宗教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兩者所要解決的問題之性質是相同的,即都是終極關切。和哲學一樣,宗教所關心的也是世界和人生的最根本問題,要對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給出一個完整的說明。但是,它們尋求解答的手段卻完全不同。在宗教看來,世界和人生的整體是一個神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將它弄明白,唯有靠神的啟示來接近它。因此,人在神面前應知謙卑,滿足於不容置疑的信仰。相反,哲學只信任理性,要求對問題做出理由充足的解答。在這一點上,哲學又和科學一樣。如此看來,哲學家有一個宗教的靈魂,卻長著一顆科學的腦袋。靈魂是一個瘋子,它問的問題漫無邊際,神秘莫測。頭腦是一個呆子,偏要一絲不苟、有根有據地來解答。瘋子提問,呆子回答,其結果可想而知。


31.哲學和宗教是痛苦靈魂的收容所。許多人懷著無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惱,終於在哲學和宗教中找到了寄託。可是,倘若有人因此決心獻身哲學,卻是一種誤會。這就好比病人因為患病,便自以為獲得了當醫生的資格一樣。何況吃哲學飯其實與靈魂毫不相干,不過是社會上說空話最多掙錢最少的一種行當罷了。我知道獻身宗教是可能的,但也和社會上那些吃宗教飯的人無關。


32.哲學就是分身術,把精神自我從肉體自我中分離出來,並且立足於精神自我,與那個肉體自我拉開距離,不被它所累。如果這個距離達到了無限遠,肉體自我等於不存在了,便是宗教的境界了。


33.形而上學實際上是人和自己較勁。人本是有限,必歸於虛無,不甘心,於是想上升為神,變為無限。可是,人終歸不能成為神。也許應該和解,不要太和自己較勁了,在無限與虛無之間,也肯定有限的價值。


34.一個好的哲學家並不向人提供人生問題的現成答案,這種答案是沒有的,毋寧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提問者,他自己受著某些根本性問題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尋找著答案,也啟發我們去思考和探索他的問題。他也許沒有找到答案,也許找到了,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他的答案只屬於他自己,而他的問題卻屬於我們大家,屬於時代、民族乃至全人類。誰真正愛智慧,關心生命的意義超過關心生命本身,誰就不能無視或者回避他提出的問題,至於答案只能靠每個人自己去尋求。知識可以傳授,智慧無法轉讓,然而,對智慧的愛卻是能夠被相同的愛激發起來的。我們讀一位哲學家的書,也許會對書中聰明的議論會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們心靈的卻是作者對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諱的揭示,以及他尋求解決途徑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撓的努力。哲學關乎人生的根本,豈能不動感情呢?哲學探討人生的永恆問題,又怎會沒有永恆的魅力?一個人從哲學中僅僅看到若干範疇和教條,當然會覺得枯燥乏味,而且我們可以補充說,他是枉學了哲學。只有那些帶著淚和笑感受和思考著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領略哲學的魅力。


35.哲學的魅力在於它所尋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於尋求者的個性的魅力,最後,如果一位哲學家有足夠的語言技巧的話,還應該加上風格的魅力。敘述某些極為艱深的思想時的文字晦澀也許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也瞧不起用美文學的語言掩蓋思想的貧乏,但是,獨特的個性,對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思考,是應該閃射獨特風格的光華的。我們倒還不太怕那些使人頭痛的哲學鉅著,這至少說明它們引起了我們的緊張思索。最令人厭煩的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謂哲學文章,老是擺弄著同樣幾塊陳舊的概念積木。風格的前提始終是感受和思想的獨創性。真正的哲學家,即使晦澀如康德、黑格爾,他們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質樸的警句躍入我們眼簾,令人銘記不忘。更有些哲學家,如蒙田、帕斯卡爾、愛默生、尼采,全然拋開體系,以雋永的格言表達他們的哲思。法國哲學家們寓哲理於小說、劇本,德國浪漫派哲人們寓哲理於詩。既然神秘的人生有無數張變幻莫測的面孔,人生的探索者有各不相同的個性,那麼,何妨讓哲學作品也呈現豐富多彩的形式,百花齊放的風格呢?


也許有人會說:你所談的只是人生哲學,還有其他的哲學呢?好吧,我們樂於把一切與人生根本問題無關的哲學打上括號,對它們作為哲學的資格存而不論。儘管以哲學為暫時棲身之地的學科都已經或終將從哲學分離出去,從而證明哲學終究是對人生的形而上學沉思,但是,這裡不是詳細討論這個問題的地方。


精彩文章推薦:

易中天:什麼亡我之心不死,我看是神經病

高層智囊預警中美關係最惡情形,至今寫得最好的文章之一

復旦教授葛劍雄:為什麼我們培養的人在國內發揮不了作用,但到了國外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鄧小平的偉大在於:對內不折騰,對外有謀略

罕見省部級高幹在中央黨報公開表達“不滿”: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復旦教授寫的“不必讀”書單火了:人生有涯,書是讀不盡的,讀盡也無用

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數的

施一公的吶喊:中國潛伏的最大危機

人大教授:諾貝爾獎為何最權威?因為獲獎者不用像乞丐一樣填表和自吹自擂!

這確實是一篇好文章,百讀不厭!多讀多受益!

北大教授鄭也夫:斗膽談個天大的問題

心理專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吳敬璉再發聲:國家養那些只會“整詞兒”的專家有什麼用?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拼命教書,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拼命育兒

只為蒼生說人話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