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海鲜近30年
宁海女子将“活”字做到极限
就连大黄鱼——
这种最难保证“活”度的海鲜
都被她养得
“出水再活24小时”、“运输零损耗”
一起来了解下
▼

金彩文在捞大黄鱼。拍友 徐铭怿 摄

卖海鲜近30年,金彩文越来越想将一个“活”字做到极限。“当年,我卖活鲜虾蛄、鳗鱼时,市场上独我一家。后来美国红鱼、鲶鱼、鮸鱼等海鲜我都成功做成了活鲜。”细数起来,大黄鱼是她卖的第36种活鲜,也是最难的一种。
“以前没有保鲜设备,也没有冷链运输,做活鲜特别难。”金彩文拿虾蛄为例,她找来特制的圆形竹筐,一筐里放五六斤,留一半空间。可土办法功效有限,就算只送到隔壁梅林镇个把小时的工夫,还是损失了75%的虾蛄。
死的虾蛄每斤只能卖10元钱,活的售价高出两倍,能卖到二三十元,这也更坚定了金彩文做活鲜的念头。
“利润就在活的这部分上,提高存活率,就能有更多的利润。”从那时候开始,金彩文便尝试各种方法。她买了辆车自己改造,用两个电瓶供电,带动鼓风机往水里输空气,海鲜存活率提高到70%。更重要的是,海鲜“走”得更远了。
“卖活海鲜抢的就是时间,那时我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市场和来往的汽车中度过。”金彩文都是半夜零时出发,凌晨5时多送到宁波市场。没几年,她就凭借活鲜在水产市场闯出了名堂。可活鲜做得越多,就越避不开水产市场上的“爆款”——大黄鱼。
2013年,金彩文在自己的养殖场里投下20万尾大黄鱼,开始挑战活鲜大黄鱼。


4年前,金彩文的第一批大黄鱼终于长成,约有一斤半到两斤左右的块头,但最难的时候也到了。
“那天第一次打捞装运大黄鱼,我的手心全是汗。”即便对活鲜很有经验,但要把大黄鱼活着送到市场,金彩文心里还是没有底。大黄鱼娇弱,躲在幽深的海域,如果捕捞不小心,它们也会因承受不了快速降低的压强而死亡。还有捕捞过程中的碰撞擦伤,甚至太过嘈杂的环境,都能让它们致命。金彩文不敢掉以轻心,只拿出十几条鱼来试验,运到自家门店。
鱼不能离水,金彩文就买来特殊的塑料袋,直接用海水装袋打包大黄鱼。“我们平时运输黑鲷鱼,是按照5斤水、1斤鱼来配比,而大黄鱼需要更大的空间,我们试了很多次,把比例调整到8斤水、1斤鱼。”光这个配比就颇费脑筋。水太多,不利于运输;太少,大黄鱼的存活率就降低了。
“海水装进去之后,还需要精准注入氧气,这可是我们独有的专利包装技术。”金彩文兴致勃勃地说,被撑开的塑料袋就像一个圆形的管道,既节省体积,又给了大黄鱼充足的空间,模拟出了大黄鱼在海中的环境。
即便为大黄鱼配上最万全的装备,它们还是不怎么“争气”,只能活几小时,送不远。苦恼的金彩文,又把眼光投向捕捞环节。“大黄鱼磕着碰着都容易致死,所以,每次打捞都是小心再小心,网箱稍稍收一点,就开始用网兜打捞,不让它们互相碰撞挣扎。”
金彩文几乎想尽办法,一点点把大黄鱼的保活期延长。“现在能熬到24小时了!”金彩文说这话时,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醉 共享联盟宁海站 徐铭怿 蒋攀 通讯员 吴立高
编辑:林大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宁海新闻网微信合作
电话:0574-65577958 13805858160

觉得不错,给个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