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都有點麻木了。”劉希(化名)感慨道。12月1日,她剛剛獲知,其所在公司又從倒閉邊緣獲得生機。
劉希在中糧糖業(600737.SH)旗下一家番茄製品企業工作了近20年,陪伴公司走過了改制、易主、重組,亦見證了中國番茄製品行業的起起落落。
“2015年差點關門,後來我們新增了辣椒醬專案,才扭虧為盈。”劉希向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介紹道,其公司現在產品以番茄醬為主,但是要靠辣椒醬來持平盈利。

不同於劉希所在的公司,中糧糖業旗下多數番茄製品企業仍陷虧損泥潭,正面臨被“出清”的結局。12月4日,北京產權交易所上,中糧糖業再將一番茄製品企業掛牌轉讓,而這已是11月以來的第6家。
新疆是亞洲最大的番茄生產和加工基地,番茄也曾被中糧糖業視為支柱產業,但隨著中國番茄產業的持續低迷,中糧糖業將重心轉移至食糖業務。而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梳理髮現,除中糧糖業外,在A股市場,曾人見人愛的番茄製品已成為拖累上市公司業績的“絆腳石”,如今正被移出上市公司體系。

昔日盈利支柱今成虧損主因
12月4日,中糧糖業在北交所掛牌再次出讓中糧屯河奎屯番茄製品有限公司98.85%股權及相關債權,轉讓底價2965.50萬元,該公司已於2013年停產。
在中糧糖業11月掛牌的5項番茄製品資產中,有4家企業已於2012、2013年停產,僅剩中糧屯河廊坊番茄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廊坊番茄)尚未停產。北交所掛牌資訊顯示,廊坊番茄2016年度營收5233.5萬元,淨利潤-3645.64萬元,2017年7月31日財務報表顯示營收3387.06萬元,淨利潤-2599.86萬元。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自2017年1月由“中糧屯河”改名,中糧糖業便緊鑼密鼓地張羅對番茄資產的整合。2017年3月9日,中糧糖業公告披露,擬新設立“中糧屯河番茄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番茄公司),將中糧糖業所有番茄業務注入該公司,推進中糧糖業番茄業務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今年4月以來,中糧糖業多次在交易所掛牌出讓“因原料及市場供求因素關係,處於停產階段”的分公司、子公司資產,其中大部分為番茄製品企業。而另一方面,中糧糖業將仍具有盈利能力的番茄製品公司又直接劃歸中糧糖業。12月1日,中糧糖業公告稱,擬劃轉4家中糧番茄公司旗下的番茄製品企業劃入中糧糖業。

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梳理髮現,2017年以來,番茄業務在多家上市公司體系中從核心業務邊緣化,而這背後是番茄業務盈利難達預期。
中糧糖業2016年度番茄產業營業利潤為-1.06億元,而糖業營業利潤7.87億元,同比增加5.12億元。*ST中基(000972.SZ)在2010年剝離番茄業務後再次將番茄業務裝入上市公司體系,在2015~2017年上半年連續虧損,直到2017年第三季度獲得營業外利潤1.4億元,方扭虧為盈。皇臺酒業(000995.SZ)2015年時曾因“看好中國番茄產業的整合所帶來的未來發展空間和前景”,募資21.7億元進入番茄產業,但2017年便將番茄醬業務剝離,原因是“番茄製品行業受出口市場影響,價格下降,行業不景氣”。新疆天業(600075.SH)亦在其2017年半年報中表示,番茄醬行業是公司目前經營中的虧損點,兩家主要經營企業中,一家於今年7月宣告停產,另一家則力圖減虧。

產業盲目擴張致競爭失序
“今年是新疆的一個豐產年,番茄醬的品質又非常好,但非常可悲的是價格賣到了歷史最低。”新疆崑崙石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崑崙石投資)執行合夥人王松琦向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表示,番茄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番茄醬產業也曾有過風光無兩的時刻。一位新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表示,新疆番茄醬生產及出口的高峰期發生在1996年至2006年。這10年間,新疆番茄醬的生產加工規模以40%的平均增速增長。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在此期間,國產番茄醬主要集中在初加工環節,銷售淨利潤率較低,不過,得益於低成本優勢,中國產出的番茄醬得以迅速佔領國際市場。據商務部資料,到2012年,新疆已有166家番茄製品加工出口企業、317條番茄生產線,番茄醬年產能突破200萬噸,新疆成為亞洲最大的番茄製品生產和加工基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邊是新疆番茄醬企業數量與生產加工能力的擴張;另一邊,番茄醬產業卻出現了出口銳減、庫存激增、價格下跌、競爭無度等一系列變化。
生意社一位番茄產業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為了競爭有限的市場份額,維繫企業的生存,新疆番茄醬產業開始出現無秩序的自相壓價與原料爭奪”。
“高額的利潤和過低的准入門檻讓新疆番茄醬產業誕生了眾多小廠家、小企業,這就造成了搭便車現象的盛行。即使大企業與農戶簽訂了生產訂單,只要當年的行情好,也會造成原料被小廠高價搶走的情況。加上那幾年進口國對進口番茄醬的質量細則規定不明確、不嚴格,也造成一些廠家在犧牲某些質量指標的情況下壓低價格,搶走高價優質產品的市場份額。”前述分析師補充道。

產業整合能否“起死回生”?
“美國100萬噸番茄醬,只有8家公司;我們100萬噸番茄醬,有168家公司,產業集中度還是有很大的問題”。王松琦向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表示,產業整合的時機已到。

▲當地時間2016年8月24日,美國波士頓舉行番茄大賽,品鑑全美各地出產的番茄。(來源:視覺中國)
業內對此亦有爭論。“是需要整合,但不適宜現在進行整合。”昌吉安格瑞番茄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吉安格瑞)一位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昌吉安格瑞是新疆安格瑞番茄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安格瑞)的全資子公司,新疆安格瑞曾是皇臺酒業旗下番茄產業整合的重要平臺之一。2015年,皇臺酒業募資對番茄產業進行全面整合,包括從番茄基地建設、番茄加工到全球銷售,以期提升中國番茄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但2016年年報中,皇臺酒業表示,番茄製品毛利率由2015年的14.85%下降為2016年的1.67%;新疆安格瑞陷資不抵債,淨利潤為負1122.29萬元。2017年上半年,皇臺酒業將新疆安格瑞剝離。

▲截自皇臺酒業2016年年報
“企業的整合是為了盈利,不是為了虧損。”前述昌吉安格瑞高管向記者分析,整合需要要了解對方企業的資產情況、人員編制等,但以目前的行業低迷情況,今年生產的番茄都不一定能賣掉,而一些等待摘牌的工廠裝置雖然先進卻在生產經營中無法釋放產能,整合後可能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
“我們的利潤來自對產業整合的利潤,是不是建了全產業鏈就自動有利潤?不是的,產業鏈是深度,還要有寬度。”王松琦認為,番茄產業現在需要一場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整合,整合後降低產業內自耗成本,對外銷售力爭定價權,產業有望“起死回生”。
亦有上市公司與王松琦觀點趨同。*ST中基在2017年半年報中表示,已著手先與崑崙石投資透過共同投資方式設立番茄產業基金,計劃為番茄產業鏈上、中、下游專案股權投資。
但前述昌吉安格瑞的高管仍持謹慎態度。“時機到了,自然會去出手去收購。時機來了,也要看物件。”她認為,目前的資產難以匹配她對市場的判斷。
“每到行業低迷期就會有人提出產業整合,低迷期是整合的好時機,但成功與否尚待觀察。”一位不願具名的番茄產業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微訊號:nbdnews)記者表示。
每經記者 李少婷 陳星
每經編輯 宋思艱 趙雲

本文為|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其他用戶正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