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經常能在空氣質量、宜居程度、人均壽命等等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土澳,居然出人意料的拿下了這樣一個全球第一: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新的資料顯示,2018年,澳洲的實際最低工資位居世界之首,購買力也排名第一!

這份報告顯示,在澳大利亞,每年最低工資的增幅都高於通貨膨脹,而在排除了通脹的影響,並將薪資換算成美元后,時薪高達12.14美元,約合17.27澳幣的澳洲榮獲了工資購買力最高的國家。
而排在澳洲之後的2到10名分別是盧森堡、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紐西蘭、英國、愛爾蘭和加拿大。

要知道,這還是2019年7月1號最低工資上漲之前的資料。
所以,按照OECD的說法,就算你掙得只是澳洲的最低工資,也是妥妥的全球第一最低工資,而且能買到最多的東西。

雖然聽起來挺魔幻,但一眾專家都站出來表示,沒錯,就是這樣。
比如說,澳洲工業集團執行長Innes Willox表示,“事實上,在澳洲領取最低工資的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最低工資僱員都有能力用這些工資購買更多的東西。”

另外, 這位老兄還表示,實際工資排名“進一步反駁了澳洲全國總工會(ACTU)方面的說法,即澳洲的最低工資制度沒有為低薪員工提供服務,需要徹底改革”。
很多跟Willox一樣的僱主也都表示,這個排名反駁了工會關於最低工資令低薪工人失望的說法。
“我們的最低工資增幅是通脹率的兩倍多。”一位僱主表示。
其實,21世紀初,澳洲最低工資的購買力曾排名第一,但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澳洲失去了第一的位置。

然而,最低工資每年3%左右的漲幅和低通脹導致了十多年來最低工資的最大實際增長,從2017年的每小時11.70美元飆升至2018年的12.14美元。
經合組織的資料,則透過將各國的最低工資轉換成一個共同的貨幣單位進行比較,並根據生活成本進行調整,以消除國家間的價格差異。
此前將2017年最低工資換算成歐元的資料也曾得出了相同的結果,既澳洲最低工資的購買力居世界首位。

雖然看上去這些資料都有理論支撐,但一位ACTU發言人表示,經合組織的資料沒有考慮其他國家的“社會工資”,並認為澳洲的最低工資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比價網站Finder.com.au不久前同樣公佈過一項資料,既在澳洲,有46%的民眾應對不了突如其來的失業,一旦停發薪水,他們的積蓄甚至撐不過一個月。
也就是說,有將近一半的澳洲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更慘的是,有16%的澳洲人,如果沒了工資,連一週的抗不過去。
既然工資購買力這麼強,大家怎麼還都會月光,甚至是周光呢?

事實上,OECD的資料固然有他的道理,澳洲的物價高,工資也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近五年來,澳洲的平均工資漲幅只有2%左右,而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開支卻在以遠高於這個幅度的高速增長,導致雖然CPI漲幅只有1.5%,但我們卻感覺東西卻越來越貴。

Woolworths自有品牌全脂牛奶價格上漲了10%
而這一切還都只是在討論那些拿著“法定最低工資”的合法僱員,眾所周知,在澳洲的很多行業裡,充斥著大量時薪遠低於法定要求的“黑工”,雖然他們的收入低微,但卻要面對跟所有人一樣高昂的物價。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鼓吹最低工資購買力全球第一,不是粉飾太平,就是別有所圖。

其實,關於澳洲的收入和物價這個話題,似乎永遠也聊不完,有人認為這裡物價高昂,收入低微,生活艱辛,也有人認為這裡物價合理,收入豐厚,生活輕鬆。
除了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以外,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分析,儘量客觀的看問題,並得出相應的結論,而不是人云亦云,輕信那些動機不純的“好訊息”。
最後,也歡迎大家踴躍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素材來源:AFR,墨爾本微生活等)


可直接出示本電子版Coupon使用!
點選圖片檢視更多福利
晚上看最西澳!
白天看今日珀斯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