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老不是問題,衰才是關鍵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在96歲獲獎,是諾獎歷史上獲獎當時年齡最大的科學家。
96歲的阿瑟·阿什金
他發明了鐳射鑷子,可以捏住原子、分子、病毒這樣的小東西,而且還不會損傷它們。這個發明一定會給未來的醫學研究帶來巨大貢獻。
就這樣一個聰明人,你猜他最擔心什麼呢?
怕死嗎?畢竟快100歲的人了。
不怕。那他怕啥呢?
當諾獎工作人員給阿什金打電話,通知他獲獎的時候,老爺子還在地下室寫論文。
他說:“我希望得獎以後,我自己發表論文能容易點。那些編輯可能會說,阿什金是個聰明人,得過諾貝爾獎。最好發表他的論文。”
阿什金還說:
我不擔心年齡,我只擔心不再聰明瞭。
其實,他說出了咱們的心聲。
現代醫學剛誕生的時候,人類平均壽命是30歲,到今天平均預期壽命已經接近80歲了。
醫學用200多年的時間讓人類壽命延長了大約50歲,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
咱們這代人很可能活到100多歲。但問題是,咱們肯定不想病懨懨地活到100歲。
那麼,衰老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一起來認識衰老。

有據支援的人類壽命極限是120歲

先說說人類的壽命極限。
根據已有的研究結果,最靠譜的結論是:人類壽命的極限是120歲。有三個證據:
首先,人類歷史上有證可考的最長壽人士,是一名法國女性,享年122歲。
其次,法國博物學家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得出一個結論:物種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左右。
人類的生長期基本就到18歲,按照最高7倍推算,18乘以7等於126歲,與120歲接近。
另外,美國著名科學家海夫利克(Leonard Hayflick)發現,人類一生中細胞平均分裂次數為50次,每一次分裂產生的新細胞平均存活2.4年,50乘以2.4也等於120歲。
所以,如果沒病、沒災、沒意外,理論上人就有可能活到120歲。這是人類壽命的極限。

年齡只能反映衰老,不能定義衰老

聽到這裡你肯定很高興。
但是,咱們經常聽人說,歲數大了病就找上來,恢復起來也難,這就是衰老。
傳統觀念是把衰和老聯絡在一起的。
那麼老就一定衰嗎?未必。
2015年,我治療過一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老奶奶,103歲。當時她已經氣管插管,用上了呼吸機,我還給她下了病危通知書。
一般來說,病的嚴重程度和年齡相關。
75歲以上的老人治起來非常難。在病情這麼重的情況下,幾乎所有高齡病人的情況,都是一個器官還沒治好,別的器官又出問題了。
原因你肯定知道,人老了,器官的代償能力差了。所以死亡風險非常高。
但是這個病人不同,她對藥物的反應很好。在病床上躺了兩週,身上一點都不腫,咳嗽力量也大。
後來她的肺炎治癒了,拔了氣管插管,高高興興回家了。
直到今天我都一直在想:這個病人不是我治得好,而是她只是老,但並不衰。
這個病人儘管103歲,但是長得卻沒那麼老,咳嗽力量非常大。咳嗽,就是針對肺炎最好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她能抵禦疾病並且從中修復。
這是一個老而不衰的病例。
我們醫院還治療過一個早老症的病人。14歲的年齡,但是身體已經老化,面容蒼老,眼球內陷,面板全是皺褶。
這種罕見病,身體老化速度是正常人的5-10倍。這個病人雖然不老,但是身體已經衰了。
這兩個病例說明,衰老速度在個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多數時候,年齡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衰老的程度。但是衰老的本質,卻不是年齡大。

衰老的本質:自我修復能力下降

進化論認為,衰老是年輕必須付出的代價,有助於整個物種的生存和繁衍,畢竟地球資源有限。
這麼說很有道理。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讓人趕緊變老,死了之後趕緊給後代騰地方。那肯定沒人願意。
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衰老的機制,以及怎麼延緩衰老。
我把人類研究衰老的最新進展,總結了三個層面:
衰老的第一個層面:基因損傷。
在前面的課程裡講過,很多因素會引起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就是一種損傷。
比如,細胞分裂的時候會有突變,接觸紫外線、化學物質,人體產生的自由基也會引起基因損傷。
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損傷就會逐步累積和疊加。如果這種基因突變發生在關鍵位點上,就會變成癌症基因。
從這個角度看,癌症就是衰老的一種表現形式。
基因損傷的累積越來越多,就像染色體長滿了傷疤一樣,就會影響細胞的功能。
衰老的第二個層面:細胞功能異常。
細胞功能異常會表現為很多方面:
比如,內分泌腺體分泌激素越來越少。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就會引起面板彈性下降、面板乾燥、月經紊亂和骨質疏鬆。
再比如,細胞利用營養物質的能力也會下降。會出現糖尿病、高血脂。所以,這類病人並不完全是營養物質攝入過多,同時還有利用障礙。
另外,人體還會產生很多衰老細胞和有害的蛋白質,短時間內清除不掉。
比如,阿爾茨海默症病人的大腦裡面,會沉積很多澱粉樣蛋白和衰老細胞。
這些物質不僅“佔著地方不幹活”,還會引發慢性炎症反應,進一步加速阿爾茨海默症的發展。
無論是激素水平下降,利用營養物質的能力下降,還是清除衰老物質的能力下降,這些都是細胞功能下降的表現。
但是我們說過,人體可以自我修復。
剛才提到的103歲的老人,得了重症肺炎卻能很快痊癒,靠的就是自我修復。
衰老的第三個層面:只有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了,才是真的衰。
我們看看人體有哪些自我修復能力。
比如,基因損傷可以自我修復。
比如,深度睡眠的時候,大腦神經膠質細胞的體積可以縮小60%。就是為了給大腦內的液體留出空間,加快液體迴圈,清除衰老物質。這也是自我修復。
再比如,細胞損傷或者死亡之後,人體的幹細胞會加快分裂,補充壞死的細胞。這還是自我修復。
只有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了,它沒辦法修復基因損傷,沒辦法恢復細胞功能的時候,才是真的衰了。
所以,衰老的本質不是年齡,而是自我修復能力的下降。
毫無疑問,衰老帶來了很多問題。
比如面板皺紋,行動能力下降,免疫力低,得了病很難痊癒,記憶力也會下降。
這是自然現象。
我認為,現代醫學的進步讓咱們有能力和很多慢性病對抗。在未來,醫學可以幫助高齡的人解決很多軀體上的問題。
但是,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是衰老帶來的認知能力下降。

延緩衰老:激發自我修復和代償

有一種嚴重危害老年人智力和身體的病——阿爾茨海默症。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症的患者有1000萬左右。
有一個比喻:阿爾茨海默症的病人,他的大腦就像被什麼東西慢慢吃掉一樣。就這麼一路地走向衰,走向亡。
對於導致這個病的因素,有的研究認為是大腦裡的衰老細胞,也有的研究認為是口腔內的微生物。
但是直到今天,醫學還沒有搞清楚確切的發病機制。所以,目前也缺乏對於這個病的特效藥物。
醫學總會有攻克阿爾茨海默症的那一天。對於這個病,我也提不出太多的建議。
但是,我們可以延緩因為年齡增大而引起的認知能力下降。
心理學家把人的智力分成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是後天獲得的認知能力。
比如學會的某種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聯想力等等。晶體智力不會隨著年齡下降。
流體智力是一種先天的能力。
比如記憶力、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這種智力是有生理基礎的,所以,它在30歲以後會逐步下降。
我個人認為,既然流體智力有生理基礎,那麼咱們利用有效的方法延緩生理衰老,很可能有利於減慢流體智力的衰退速度。
比如,節食。少吃有利於清除大腦裡的衰老細胞。
比如,運動可以幫助咱們清除體內廢物,增強自我修復能力和代償能力。
再比如,戒菸限酒可以減少基因損傷,也就是減慢了衰老的速度。

毫無疑問,咱們這代人可以活得更久。但是,要讓生命更精彩還得靠自己。
來源:中健康養,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僅限分享學習,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絡我們刪除或做相關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