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冬奧會“黑科技”:虛擬人“上場”、機器人集結,賽事背後“風口”將至?

:劉青青 石丹
ID:BMR2004
2022年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冬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一場冰雪世界的競賽,滑雪、滑冰、冰球、冰壺等激動人心的賽事會在冬奧會中進行。時隔四年的冰雪之約,在科技冬奧、綠色冬奧的理念下,讓世界“一起向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第一個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冬奧會。北京冬奧組委不僅要再一次讓激情“點燃”冰雪,還要承擔疫情防控的壓力。
由此,大量的AI“黑科技”被搬到臺前,AI手語主播在這個冬天“用技術跨越聲音的障礙”,讓科技帶來溫暖;線下防疫機器人、引導機器人、遞送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炒菜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也雲集冬奧村,這些都折射出我國AI行業“十年磨一劍”後的崛起,也顯露出機器人的“風口”欲來。
不過,作為智慧製造“皇冠上的明珠”,機器人產業乃至AI行業依舊挑戰不斷。技術密集型產業前路荊棘,市場認知、供需關係、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生產等重重難關依舊橫亙在工業製造體系完整、消費市場龐大的土地上。
虛擬人進駐北京冬奧會
不久前,央視新聞聯合百度智慧雲打造的總檯首個AI手語主播正式亮相,這位身著白色西服裙裝、形象親切自然、氣質優雅的短髮女性經過長時間的智慧學習,能為觀眾提供專業、準確的手語解說,其掌握的手語詞彙規範都來自《國家通用手語詞典》。從北京冬奧會起,她將全年無休,為聽力障礙群體做好報道。

央視新聞AI手語主播,圖源:央視新聞

而在此之前,抖音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橫空出世,釋出第一條影片就登上熱搜,獲得300多萬點贊,同時漲粉絲數上百萬;數字孿生主播N小黑和N小白合作連續直播新聞,不間斷運行了70天后自曝“虛擬人”身份,震驚四座;“職場女性天花板”崔筱盼獲得“2021年萬科總部最佳新人獎”……
如今,頗受關注的虛擬人已經進駐北京冬奧會,立志於“這個冬天,用技術跨越聲音的障礙”。在關注冬奧會的觀眾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雖然聽不到賽場的聲音,但他們一樣關注冬奧會的賽事,渴望感受比賽的激情。據統計,全球約4.3億人有中度及以上程度的聽力障礙,根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中國有聽障人士2780萬。
AI手語主播和被大家所認識瞭解的虛擬人一樣,都有著以假亂真的外貌。從“她”的表情、口型、毛髮、服飾、身形五大維度打造3D高精超寫實的數字人AI模型,讓AI驅動的數字人表情更加親切自然。
以假亂真的外貌以及流暢自然的動作,都不再是虛擬人領域最令人驚歎的成就。陸續出現在大眾眼前的虛擬人大多都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其專業素養、職業能力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
例如,柳夜熙妝容精緻且具備一定的美妝知識和化妝水平;主播N小黑和N小白能夠及時、迅速、準確地播報新聞;崔筱盼負責催辦預付應收逾期單據的工作,負責催辦的核銷率達到了91.44%;AI手語主播也同樣在手語和賽事播報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夫”。
體育賽事往往緊張激烈、跌宕起伏,手語主播不僅要精準把握賽事動態,還要能準確翻譯資訊。據瞭解,百度智慧雲採用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了一套複雜而精確的手語翻譯引擎,可實現由文字及音影片內容到手語的翻譯,再透過專門為手語最佳化研發的自然動作引擎,進行虛擬形象的驅動。
這些技術使得AI手語主播具備高可懂度的手語表達能力和精準連貫的手語呈現效果,最終讓這位白衣主播如身經百戰的將軍一般,在鏡頭面前沉穩地向觀眾們傳達冬奧會賽事動態。
“從北京冬奧會開始,我將全年無休用AI智慧為聽障使用者提供手語服務,讓他們快捷地獲取比賽資訊!”AI手語主播用清朗的聲線向外界承諾。這意味著,在到來的北京冬奧會賽事裡,還有一場無聲的“比賽”在虛擬人的手中開啟。
機器人吹響“集結號”
科技感是北京冬奧會的特色之一,雲轉播、智慧裁判、智慧防疫消毒、數字人民幣等種種數字化應用體現在了冬奧會中。
與虛擬人相對的、擁有實體的機器人在北京冬奧會中吹響“集結號”。防疫機器人、引導機器人、遞送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炒菜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各類機器人“黑科技”都在冬奧會中“一展拳腳”。
早在2019年,北京冬奧服務型機器人創新產品測評比選大賽就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啟。據新華網報道,彼時有26家企業的51款機器人產品參加公寓入住、頒獎、移動售貨、社群配送、點菜送餐等九大類應用場景的角逐,只為遴選出技術先進、功能創新、安全可靠的優秀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插上“科技的翅膀”。
新華網援引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子河等專家觀點稱,該比賽是面向智慧機器人產品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技術大比拼,有力推動服務型機器人在客房服務、器械運送、導覽翻譯、安防巡檢等眾多領域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令冬奧會科技感十足。
例如,碧桂園千璽機器人集團研發製造的智慧餐廳助力北京冬奧會的後勤服務,該餐廳最大特點是採用了漢堡機、煲仔飯機、炒菜機等十餘款智慧烹飪及傳送裝置,高效且減少交叉接觸;百度地圖上線“冬奧專用道導航”服務,全面保障賽時城市交通和公眾出行平穩有序;百度智慧雲透過“3D+AI”技術,將競技體育的專業知識、比賽場地、打分規則等更加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助力冰雪賽事的觀看解說;獵豹移動投資的智慧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在冬奧會期間提供公寓入住、移動售貨、點菜送餐、導覽翻譯等服務……

碧桂園千璽機器人集團提供的智慧烹飪裝置煲仔飯機,圖源:碧桂園官方微信公眾號

獵戶星空的機器人產品“智咖大師”,圖源:獵戶星空官方微信公眾號

與此同時,京東物流的智慧無人配送車、無接觸智慧配送櫃、智慧倉儲管理系統等也已進駐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
據瞭解,為推進科技防疫,京東物流在多個冬奧會場館內陸續投用14臺室外智慧配送裝置和3臺室內智慧配送裝置。這些裝置基於智慧規劃路徑、自主移動等智慧駕駛技術,能夠提供高效的無接觸配送服務,目前用於冬奧會期間的場館內物資配送、行李搬運等。

北京冬奧組委官宣五棵松場館服務籌備情況,智慧物流機器人擔當重任,圖源:北京冬奧組委官網

為進一步落實無接觸配送,京東物流還將陸續投用23套雙面智慧配送櫃,最大程度避免存、取件人的直接接觸,解決冬奧會場館內“最後一公里”的無接觸配送難題。
此外,京東物流在冬奧會主物流中心引入智慧倉儲管理設施,對高風險物資實行自動化管理及分揀,降低庫內操作工人接觸高風險物資的機率,實現無人化、智慧化的倉儲管理,有效應對進口物資倉儲管理的防疫壓力。
2022年1月23日,北京冬奧村迎來預開村,這個從選址設計到建設完工歷時5年之久的特殊村莊正式向世界各地冰雪健兒敞開。而在冬奧村的“軟裝”方面,形形色色“集合”起來的機器人,是“科技冬奧”的證明。
冬奧會背後的風口
世界正迎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而在冬奧會上出現的各種“黑科技”機器人以及虛擬人,都折射出中國近年來在AI、機器人行業正成為“風口”的發展趨勢。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彰元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機器人行業迎來高速發展,無論是從勞動力緊缺的角度,還是從降本增效和智慧化提升的角度,該行業都面臨利好,目前該行業處於快速成長階段,資本持續湧入,行業熱度提升明顯。
“在實業興國和科技興國的主基調下,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硬科技投資邏輯未來幾年變化不會太大,更多的變化會體現在細分產品領域和專業度上,投資關注點也會從前期關注團隊、產品和技術轉向到更加關注落地性、客戶反饋和營收情況等。”盧彰元表示。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表示,作為智慧製造的重要基石,工業機器人是製造系統中最重要的智慧製造裝備,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重,製造業成本增加,製造的各個環節都將用到工業機器人,這有助於解決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難問題。
“我國具有完整的工業製造體系和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吳琦表示,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在技術研發、市場應用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我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機器人消費最大國、工業機器人銷量最大國。
“工業機器人方面,我國具有完整的工業製造體系,工業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與人工智慧、5G、雲端計算等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工業機器人產業將加快步入智慧化時代,市場規模有望超過萬億元。”吳琦分析道。
獨立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王赤坤指出,我國產業升級和人工替代需求更加強烈,雖然整個行業尚處於成長早期,但我國市場基數龐大,特別是製造業,需求和應用場景豐富,整體規模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加上我國強大的製造能力,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迭代速度很快,供需兩端優勢明顯,我國的機器人發展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機器為何而“卡”?
儘管我國AI、機器人產業未來可期,但也伴隨著種種挑戰。
回顧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盧彰元總結為高開低走:上半年增速較快,下半年增速下行明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材料漲價、晶片短缺以及限電等因素帶來的綜合影響。
“當前工業機器人一方面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市場的認知度仍有待提升,下游客戶對於投入產出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機器人廠商大部分增收不增利。”盧彰元表示。
王赤坤指出,機器人代替人工,固然有投入成本、配套成本、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優勢,但機器人行業整體處於形成階段,該階段整個行業市場教育不足,消費習慣尚未形成,行業消費規模小且投入和供應不足,行業增速不大,造成整個行業供需兩不旺。
與此同時,技術方面的難題也屢屢被提及。吳琦直言,我國機器人產業還面臨電機、主軸、減速器、伺服機等高階部件和整合技術的“卡脖子”頑疾。
投資人、北京市智慧財產權庫專家董新蕊指出,伴隨著對數字化和智慧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工業機器人對製造業的影響由“機器代替人”變為“智慧製造”,趨勢方向是自動化、標準化、整合化、數字化和資訊化。但國產工業機器人與世界水平還存在顯著差距,而且減速器、感測器、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
從2013年起,中國已經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盧彰元指出,回顧“十三五”時期,我國機器人密度已獲得較大的提升,從不及國際平均水平到趕超國際平均水平,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機器人迎來快速放量期。
從優長板角度看,如今我國的機器人應用技術與行業滲透程度都在持續提升,部分細分產品亦逐漸從份額和技術上趕超國外,如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並聯機器人等。
“從補短板的角度看,核心零部件依然是需要重視和攻克的難題,包括減速器、高階伺服電機、感測器、編碼器等核心部件,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由外資佔據,提升國產自主率已成共識。”盧彰元總結道。

(版權宣告:“商學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絡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絡方式:18513373688,商務合作請加微信18513373688。)
獲取商界新鮮資訊、聆聽大佬領導“心經”
揭秘大公司裡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學院校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