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尖十九大

中共一大(1921年)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召開情況:1921年7月23日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開幕,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參會代表13名,平均年齡28歲,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重要內容: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鬥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
歷史意義: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中共二大(1922年)
⏩正式制定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召開情況: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國195名黨員。
重要內容:初步闡明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物件、動力、策略、任務和目標,指明瞭中國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歷史意義:在全中國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共三大(1923年)
⏩決定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

召開情況: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
重要內容:對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作出了正式決定,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
歷史意義:使中國共產黨從比較狹小的圈子裡走出來,在更廣闊的革命鬥爭的天地中接受鍛鍊,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中共四大(1925年)
⏩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

召開情況: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20人,代表全國的黨員994人。
重要內容:指出無產階級在民族運動中既要反對“左”的傾向,也要反對右的傾向;規定有三個黨員即可成立一個支部。
歷史意義:提出了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及工農聯盟問題,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規定。
中共五大(1927年)
⏩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

召開情況: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舉行。出席代表82人,代表全國黨員57967人。
重要內容:正式提出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
歷史意義:選舉產生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紀律檢查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在黨的建設史上有重要意義。
中共六大(1928年)
⏩明確中國現階段社會和革命的性質

召開情況: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選舉權的代表84人。
重要內容:分析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明確指出中國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革命現在階段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
歷史意義:對中國革命根本問題做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中國革命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這是黨的工作方針的一次重要轉變。
中共七大(1945年)
⏩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召開情況: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楊家嶺開幕。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別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著全國121萬名黨員。
重要內容:毛澤東向大會作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講話。
歷史意義: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中共八大(1956年)
⏩宣告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召開情況: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黨員人數比黨的七大時增加了8倍。
重要內容: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政治報告,周恩來作關於國民經濟“二五”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鄧小平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
歷史意義:宣告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定,並明確提出了黨在今後的根本任務。
中共九大(1969年)

召開情況: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2人,當時全國共有黨員約2200萬人。
主要內容:透過《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
中共十大(1973年)

召開情況: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249人,當時全國有黨員約2800萬名。
主要內容:透過《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
中共十一大(1977年)

召開情況: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全國3500多萬名黨員。
重要內容:透過《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
歷史意義: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重申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任務。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

召開情況: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代表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
重要內容:鄧小平致開幕詞;透過《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報告;透過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
歷史意義: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和“小康”戰略目標。改革開放由此全面展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新的局面。
中共十三大(1987年)
⏩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召開情況: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
重要內容:堅持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加快和深化改革,進一步確定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政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
歷史意義: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中共十四大(1992年)
⏩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召開情況: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國5100多萬名黨員。
重要內容: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歷史意義: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寫入黨章;標誌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召開情況: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國5800多萬名黨員。
重要內容: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以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問題作出新的闡述;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歷史意義: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闡明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
中共十六大(2002年)
⏩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召開情況: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國6600多萬黨員。
重要內容: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歷史意義: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綱領。
中共十七大(2007年)
⏩提出並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召開情況: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國7300多萬黨員。
重要內容:對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這一根本問題作出明確回答;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歷史意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證。
中共十八大(2012年)
⏩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召開情況: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著全國8200多萬黨員。
重要內容: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深入闡述;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確定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
歷史意義:開啟了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進軍,開啟了共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來的嶄新徵程。
知識擴充套件: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是什麼
中央委員會透過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來進行決策方針的制定。
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舉行1次,5年內一般舉行7次。
我們常聽說某次黨代會的中央委員會議為“幾屆幾中全會”,那麼你知道“幾中”的區別是什麼嗎?
一中全會:黨的主要人事安排問題。主要選舉產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律監察委員會主要成員等。
二中全會:討論國家機構領導人的名單。
三中全會:就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產生決議。
四中全會:主要以黨建為主。
五中全會:審議國民經濟規劃問題。
六中全會:不固定。
七中全會:一般為下一屆黨的代表大會做準備。

央視軍事(CCTV-7_Junshi)
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中心官方釋出平臺
猜你喜歡
-
彭菇涼心聲:還會再見嗎?我的軍旅夢!
宣告:內容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中國軍視網、軍報記者微博,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責編:董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