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可預料的幾乎所有因素,比如進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齡推遲、育兒競爭白熱化等等,都在進一步擠壓本來就極低的生育意願。
作者 | 梁建章(中國企業傢俱樂部副理事長、攜程旅行網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會主席)
來源 | 繞樑說
大家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介紹了世界人口概況,這一集我們來講中國的。這次,我們先回到過去,再說現在,最後再預測下未來。
1
從秦朝到清朝的人口概況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絕大部分時期都沒有留下準確的人口資料。原因是,古代人口統計的資料主要是“人丁”或者說是“丁口”數,“人丁”是指16歲至60歲的男子,他們是賦稅的承擔者,也就是說,當時還有很多小孩、婦女以及60歲以上的老人都沒有計算在內。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期的戶口普查。在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進行全國戶口普查。為了保證資料質量,他派軍隊清查戶口,並且下了嚴令,老百姓隱匿者拿來充軍,官吏隱匿者處斬。所以朱元璋使用高壓的手段來保證普查質量,因此這次戶口普查的資料是比較可信的,普查結果的戶數為1000萬戶,人口數為6000萬人,平均每戶有5.6人。這次戶口普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口普查。但在朱元璋死後,由於後任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敗以及賦稅制度的改變,明朝的人口統計資料越來越不可信,明朝200多年間的官方人口資料居然一直在六千萬上下波動,沒有多大變化。明朝長達200多年的統治,加上明朝的耕地面積比宋朝有較大的增加,因此人口應該是逐漸增加的。
雖然沒有準確的數字,但學術界對中國主要朝代的人口高峰有一個數量估計,他們認為:秦朝人口大約2000多萬,漢朝6000多萬,唐朝8000多萬,宋朝和明朝都超過1億。
至於清朝的人口,在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1712年,全國登記的人丁數只有2500萬。注意,這裡統計的只是人丁數。剛才說過,人丁是指16到60歲的男子。等到乾隆六年,也就是1741年時,清朝又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這次比較特別,是清朝第一次統計所有人口,統計結果是多少呢?1.4億。從2500萬到1.4億,可見這個差距有多大。到1790年,清朝人口已經超過3億,並在1835年的時候突破4億,在1851年達到4.3億的峰值。後來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南方,延續時間長達14年,包括戰死的以及因為饑荒而死的,導致清朝減少了大約一億人口。到了1900年,清朝人口才恢復到了4億左右。
清朝人口為何能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突破4億?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因為清朝的國土幅員遼闊;二是因為康熙五十一年出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三是因為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於美洲的高產作物,在明清時期被引進了中國並得到廣泛種植,有了高產作物,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
2
中國近代和現代的人口概況
那麼進入到近代以後,人口情況是什麼樣呢?
從1911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中國人口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根據當時民國政府內務部的一個粗略的戶口統計資料來看,1912年全國人口大約有4.1億,1928年是4.4億,1947年的時候上升到了4.6億。
等到1949年9月21日的時候,毛澤東在中國政協會議上發表講話說:“我們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現在站立起來了”,可見,當時人們認為中國人口有4.75億。
1953年是新中國的首次人口普查,普查的結果顯示,當年中國大陸人口有5.8億,這次人口普查的準確性,學術界是認可的。如果參照這個資料往回推算,1949年中國人口應該是5.4億左右,1950年為5.5億。從1949到1953年,中國大概每年增加1300萬左右的人口。
再往下走,人口數量就變得更加準確且可預估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給出的資料,中國人口在1960年達到6.6億,1970年為8.3億,1980年為9.9億,1990年為11.4億,2000年為12.7億,2010年為13.4億,2019年達到14億。
從這些資料,我們能看出什麼來?對比上一集的世界人口,就會發現,從1950年到2019年,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其實要比中國更快。雖然從1950年到2019年,中國人口從5.5億增加到14億,增長了1.5倍,看起來是增加很快,但從世界範圍來看,同期世界人口可是從25.4億增加到77億,增長了近2倍。
3
“中國人口過多”的觀點並無依據
從西漢到現在,中國在大部分時間裡,人口數量都居於世界第一。但人口數量居於第一,並不能說明中國人口過多。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就認為“中國人口過多”,我問他論證依據是什麼?結果李鐵回答說“中國的人口過多是不爭的事實”。
我並不認為中國人口過多,理由有三個,我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第一,判別一個國家是不是人口過多,不能只看人口數量。我們來對比加拿大和新加坡,加拿大的人口有3800萬,新加坡的人口只有570萬,如果只看這兩個國家的人口數量,你能不能說“加拿大的人口過多了”?然而我們知道,加拿大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則屬於世界最高之列。因此,在這個案例裡,人口多的不是加拿大,而是新加坡。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判別一個國家的人口是不是過多,人口密度是比人口數量更重要的指標。
當然,不同的土地,自然條件不同,承載力也不相同。例如,西藏面積雖大,但適宜人居住的地方相對較少;江蘇省面積雖然小,但絕大部分地方都適宜人居住。因此,要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是不是過多,還要考慮到適宜人居住的土地面積。
然而,一塊土地是否“適宜人居住”,也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例如,以色列國土大部分是沙漠,按照一些人的標準,以色列大部分國土都是“不適宜人居住”,但以色列的人口密度比中國還高得多。
這是我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判別一個國家是不是人口過多,也不能只看人口密度。如果是按人口密度作為標準來判斷“中國人口過多”,那麼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的人口密度都遠高於中國,但這些國家都不認為自己國家“人口過多”,還在鼓勵生育呢。可見按人口密度作為標準,也無法得出“中國人口過多”的結論。
第三,從中國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來看,近200年來,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不斷在下降。1820年,中國人口有3.5億,世界人口約10億,中國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35;1900年,中國人口約4億,世界人口約16億,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25;1950年中國人口為5.5億,世界人口為25.4億,中國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22;2019年,中國人口14億,世界人口77億,中國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18。從19世紀的百分之35,到21世紀百分之18,中國對世界的人口占比是一直在下滑。而且,古代的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比現在還高得多,古代的中國尚且不認為“人口過多”,那今天的中國應該更沒有理由認為“人口過多”。
現在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口過多的理由是,人口基數過大加重了現在很多的現實問題,例如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等等。事實上,過去二十年來,中國農村由於人口出生率下降,學齡兒童數量減少,以及城鎮化的發展,關閉了大量的中小學。有些農村由於人口稀少, 村裡的學校都取消了,孩子們只能到附近的鎮裡去上學,一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往往要走上很長一段路上學,所以反而產生了“上學難”的問題。至於就醫難、就業難,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是在小城鎮就醫和就業容易,還是在大城市就醫和就業更容易?我在後面有關人口與經濟的關係中再分析這些問題。
好,關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問題,我們就先說到這裡。下面我想再討論一下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調問題。
在沒有人為干擾的自然情況下,正常的出生性別比應該是在103-107之間,也就是說,平均每出生100個女孩,相應出生103-107個男孩。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數據呢?因為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女性的免疫力通常比男性強,男性在各年齡段的死亡率一般高於女性,因此男女比例會隨年齡增長逐年下降,最終在總人口中趨於一致。
然而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在最近幾十年嚴重偏離了正常水平。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實行了全球最嚴苛的生育數量限制。中國自從1980年代以來,就全面推行了“一胎化”政策,在農村在中國農村,曾經實施過一胎半的生育政策,即只有當第一胎是女孩時才允許生二胎。這個政策一施行,出生性別比就隨之持續攀升。那時候的農村,當有了一個女孩後,普遍會希望用剩下的一個生育機會生男孩,那麼麼農民為什麼普遍希望生個男孩呢?因為農民是沒有養老金的,只能依靠養兒防老。基於這個原因,就會有一部分人做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墮胎,這種選擇性生育就導致了男孩偏多的現象。
1982年出生性別比約為108,稍稍高於正常值;1990年上升到111;到2000年已經高達116,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出生性別比為118,遠遠偏離了103-107的正常範圍。但近幾年,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陸續實施,隨著生育政策的放寬,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又逐步趨於正常了。2013年中國的出生性別比為117,2019年已經降到110。可以預期,將來中國全面放開生育之後,出生性別比將繼續下降,直至恢復到正常值。
4
中國出生人口面臨大幅萎縮
除了性別比例的失調,中國人口更嚴峻的問題就是出生人口整體快速下滑。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來看,80後、90後、00後的存活人口分別是2.2億、1.9億、1.5億。從80後到00後,不到一代人時間,出生人口卻萎縮了近百分之33。
雖然2016年元旦實施了“全面二胎政策”,讓長期被抑制的二胎生育意願得到釋放,2016年的出生人口顯著多於2015年。但從2017年到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已經連續三年下降。2020年以及未來幾年全國出生人口大機率還會繼續下降,即便全面放開甚至大力鼓勵生育也無法避免出生人口的持續下滑。
為什麼即便全面放開生育,仍然會持續下滑呢?因為從政策到現實,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
由於之前生育政策的影響,育齡婦女數量已經急劇下降。近年來中國育齡婦女數量平均每年減少將近500萬左右。例如,在2019年,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8年減少500多萬人,其中,20-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600多萬人。
這個萎縮還可以從近年新婚人數每年減少百分之七-百分之八上得到佐證。根據民政部發布的資料,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總共才辦理947萬例結婚登記。只這麼看,是不是還覺得挺多的?但這其實是近十年來,結婚數量首次低於1000萬對。按照這個趨勢,往下預估,未來10年,處於22歲到36歲育齡高峰年齡段的女性將減少百分之30以上。然而,我們都知道,在生育意願不變的情況下,只有育齡婦女數量越多,出生人口才會越多;育齡婦女數量越少,出生人口就會相應越少。
除了育齡女性較少,新一代的生育意願也相較以往變得更低。這背後有婦女受教育程度提高,房價和孩子教育成本不斷攀升等各種生育意願降低的原因,我們先大概說到這,具體的分析我們放到後面的第13集,有關“中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趨勢”的內容中去說。
回到這個點上,我們能夠預估的是,在未來10年,中國出生人口很快會降到1000萬以下。
5
中國未來人口趨勢
那出生人口降至1000萬,這意味著什麼呢?在第一集我講人口學概念的時候有講過,你是否還記得,決定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指標就是生育率。因此,出生人口的持續萎縮最終一定會導致總人口的加速萎縮。
由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1465萬的出生人口我們可以推算,2019年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46。但2019年出生的二孩中,至少有一半都來自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效應,如果去除掉暫時性的生育堆積,2019年中國的自然生育率就僅僅只有1.1左右。
這個生育率遠低於歐洲和美國,也顯著低於日本,與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及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同處世界最低之列。例如,2019年法國的生育率是1.86,美國的生育率是1.7,日本的生育率是1.4。
但由於過去在高生育率時代出生的人口依然存活,總人口的萎縮相對於出生人口的萎縮有相當長時間的滯後。雖然中國的生育率在1990年代就低於更替水平,但中國總人口目前依然在緩慢增長,在未來幾年才會開始步入萎縮。
總結人口變遷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有這樣的一個規律,總人口的萎縮速度最初總是會很緩慢,之後逐步加快。等到超低生育時代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在預期壽命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總人口的萎縮速度就會接近出生人口的萎縮速度,即每代人減少百分之四十八,這大致相當於中國總人口以每30年減半的速度萎縮。如果按照這個趨勢,我們往下想想,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那如果想要避免人口大幅萎縮,有什麼辦法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幅提升生育率,但目前可預料的幾乎所有因素,比如進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齡推遲、育兒競爭白熱化等等,都在進一步擠壓本來就極低的生育意願。不要說提升生育率,未來能維持生育率不再繼續下滑就算幸運了。
但即使中國能夠鼓勵生育並且幸運地將生育率提高到1.2-1.3的水平,並且一直保持到本世紀末,那時中國人口也將下降到6億左右。而且將會繼續下降到兩三億,甚至一億都是有可能的。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人口減少,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人口減少,有利於提高人均GDP。果真如此嗎?那麼,下一講我就來討論人口和經濟的關係。下集見。

點選“閱讀原文”瞭解中國綠公司聯盟
↓↓↓↓↓↓綠公司聯盟諮詢:楊帆(微信ID:PR-C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