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傳|荷馬是誰?

編者按
2018/9/21
古典作家小傳》由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中心的婁林博士撰寫,原文載於《古典詩文繹讀·西學卷·古代編》(劉小楓選編,李世祥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共計20餘篇小傳,現授權“古典學研究”公眾號陸續推送,部分基礎文獻有所增補及更新,敬請期待。
歷史上真有過荷馬這位詩人嗎,有些現代考據家、史學家喜歡這樣問,實在無聊。古老的希臘人民從沒有懷疑過荷馬是《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的作者,雖然關於他的生平完全沒有留下任何可靠的一手材料,但卡利諾斯(Callinos)和西摩尼德斯(Simonides)等古希臘詩人都言之鑿鑿地提到荷馬,希羅多德還推算出荷馬的大致年代。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這位詩人,而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作品本身,即便作為傳說中的詩人,那又何妨?
事實上,關於荷馬的傳說不少: “荷馬”這個名字來自古希臘語的伊奧尼亞方言,意為“盲人”,也有人說是“人質”的意思;有十幾個(一說九個)希臘城邦自稱荷馬的故鄉,無論荷馬故鄉在哪裡,我們都可以肯定,古希臘人無不以荷馬為榮;歸於荷馬之名的作品,除《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外,還有《荷馬頌詩》。
據說,亞歷山大大帝在出徵時,總會隨身攜帶《伊利亞特》。“伊利亞特”就是關於伊利翁城(即特洛伊)的故事,開篇第一個詞語“憤怒”給整個詩篇打下底色。荷馬切入的敘述時間更巧妙:全詩只記述了一場歷時經年的酷烈戰爭第十年中的幾十天內發的事情,結尾以赫克托爾的葬禮戛然而止,如此大刀闊斧的魄力和精巧編織情節,讓人很難想象會是一種“集體創作”。
《奧德賽》與《伊利亞特》在情節上有內在關聯,史詩集中在特洛伊戰爭後,伊塔卡王者奧德修斯的返鄉歷程。不過,“奧德修斯”的名字有何用意?這個疑問直到《奧德賽》第19卷,行407—409(全詩共24卷,此處已近尾聲)才解開,荷馬借奧托呂科斯(奧德修斯的外公)之口,悠然寫道:
因為我前來這片人煙稠密的地方時,
曾對許多男男女女怒不可遏,
因此我們就給孩子取名奧德修斯
(王煥生譯文)
聯絡到全詩第四行詩句(“在海上憑著那份心力,承受過好多苦痛”),我們或許才稍稍明白,這是怎樣的旅程。青年尼采在《荷馬的競賽》一文中曾經以荷馬為標杆,把希臘時代分為前荷馬時期和後荷馬時期。
《奧德賽》第一卷第1—27行吟詠
影片資源來自“古典學人”微信公眾號
簡言之,荷馬塑造了希臘人的民族特性,柏拉圖也早已說過,“荷馬教育了希臘人”——怎會沒有荷馬其人?
原典閱讀指南
1、荷馬,《伊利亞特》,羅念生、王煥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荷馬,《奧德賽》,王煥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荷馬,《英雄詩系箋釋》,崔嵬,程志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

3、伯納德特,《弓與琴:從柏拉圖解讀<奧德賽>》,程志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年。

4、格里芬《荷馬史詩中的生與死》,劉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5、《“經典與解釋”輯刊33:荷馬筆下的倫理》,劉小楓,陳少明主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年。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荷馬註疏集程志敏 主編

1、諾特維克,《不為人知的奧德修斯: 荷馬《奧德賽》中的交錯世界》,於浩,曾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年。
2、普拉寧克,《柏拉圖與荷馬:宇宙論中的對話與哲學》,易帥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3、伯吉斯,《戰爭與史詩:荷馬及英雄詩系中的特洛亞戰爭傳統》,魯宋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4、麥克唐納,《新約是對荷馬史詩的模仿嗎》,葉友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年。
(編輯:蘇楠)

購書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歡迎識別二維碼關注“古典學研究”微訊號
插圖來自網路,與文章作者無關。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絡本公眾號處理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