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 | 莊帆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檢視
這種臉美不美,見仁見智,但它確實代表著當今審美的一個特徵——和網際網路、PS技術以及社交媒體傳播結合在一起,它就成為了一種“美”。
排斥整容臉的人,往往喜歡懷念從前,比如民國的“純天然美女”和不老的港臺女星。但你以為朱茵、王祖賢、邱淑貞都是百分百天然美女嗎?
其實,早就從民國開始,浩浩蕩蕩的整容大軍就開始奔赴手術檯,複製歐式立體五官,追求青春永駐的神話。

民國就有“整容臉”
民國時期的中國人就開始動刀了,你不知道吧?
而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哺育嬰兒的母親不夠健康,在那個民族羸弱的時代,“健康”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政治色彩,弱不禁風的女子形象顯然已經過時了。於是,晚清時一幫思想開明計程車人開始倡導廢止纏足,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參與其中。

民國時期老上海“月份牌”畫片中,流行的西式健康美
不僅是解放小腳,女子開始追求更誇張的西式健康美。例如傳統的中國人並不喜歡大胸的女子,認為是縱慾的特徵,然而在崇尚西化的年代,大胸就成了乳汁充足、生育旺盛的美麗意象。
《申報》曾經刊登這樣一封讀者來信。一位叫馮潔的女中學生,體格弱小、發育不良,但卻因為自己的柔弱而苦惱。因此她努力讀了許多醫學書刊,弄明白女性發育的根本在於“生殖素”,即雌性激素,於是開始服用女用生殖素,並堅持鍛鍊身體,終於體重上升、肌肉結實、乳房發育良好,成為同學眼中的“健美皇后”。
例如1879年8月,李鴻章的一位同鄉經李夫人介紹,在上海做了兔唇修補手術;又如1903年,有位在上海某繅絲廠督工的英國女郎,在工廠裡靠近機輪時被掛掉了半邊臉,瞬間血肉模糊,後來緊急送醫,植皮手術又把她的花容月貌補了回來。

2014年8月27日,西京整形醫院用3D列印技術,給患者精確造出一件鈦金屬頭罩 / 視覺中國

2015年4月11日,無錫,一公交車上的整形美容的廣告 / 視覺中國
30年代,中國的整容術已經相當成熟。當時上海最火的整容醫師是留日歸國的楊樹蔭。他最擅長的手術便是割雙眼皮,除此以外還能夠做隆鼻、臉頰注射等。
許多如今仍叫得出名字來的影星,都是他的客戶。比如《彈性女兒》裡的著名女星路明,就是在楊樹蔭的醫院裡做的割雙眼皮。楊樹蔭也聰明地用路明的照片打廣告,如此自然也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演員,連男演員鄭重都來找他打臉頰針。
那時候楊樹蔭的臉頰針並不是瘦臉針,更像現在的“脂肪填充”,是為了讓臉更豐腴飽滿,更年輕。這自然和當時的審美取向有關——要健康,自然喜歡飽滿肉感的圓臉,正如好萊塢默片時代最富盛名的演員之一Mary Pickford,生就一張線條勻稱而飽滿的圓臉。

Mary Pickford / Wikipedia
在這種熱潮的帶動下,割雙眼皮簡直成為要踏進娛樂圈的單眼皮女性的標配。
大名鼎鼎如女神周璇,也被曝割過雙眼皮;曾有報刊報道上海“百樂門”夜總會的首席紅星何蘋,雖然以“學富五車”著稱,是夜總會里的才女,但也割了雙眼皮。可見這項手術在當時是多麼地興旺。以至於許多人眼中的民國第一女神林徽因,也一直被“割過雙眼皮”的謠傳所圍繞,但至今未能確證。

周璇雙眼皮手術前後照 / 視覺中國
許多人喜歡的民國臉,飽滿圓潤的臉頰、碩大有神的雙眸,其實也正是當時的時髦外貌——它代表著健康、西式和美麗,即使是人工加工的。
整容曾是一種特權
1949年後,整容手術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在醫學院中,因為物資短缺,整形外科也主要是為先天缺陷和疾病服務。
中國最早的整形外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老教授孔繁祜曾回憶道,1949年建立科室時,沒有細的手術縫線,尤其是給燒傷患者縫合移植的面板時,手術縫線太粗。 每次手術前,他和其他大夫都會向護士“借頭髮”,雖然只揪幾根,但也經不住這樣揪,於是護士們輪流值班供應“手術縫線”。手術前,護士得把幾根頭髮泡在酒精裡徹底消毒。

2014年3月5日,福建第一例燒傷患者的“換臉”手術 / 視覺中國
真正開始做整形美容手術的是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創立者之一宋儒耀教授曾留學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進修學院,師從美國著名整形外科和頜面外科大師Robert Ivy。宋儒耀學成歸來,1951至1953年間,曾率領西南整形外科醫療隊參加抗美援朝,治療了大批凝固汽油彈燒傷和炸傷傷員。直到60年代,協和醫院整形外科才開始拓展到美容領域,在民間,普通人做整容手術幾乎不可能。
有意思的是,部分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國家力量安排下的整容手術依然存在。比如少數國家一級藝術家,包括演員和歌手,拿到“介紹信”,才能做整容手術。例如60年代,宋儒耀曾給多名國家一級歌唱家做過整容手術,著名外科醫生張滌生也在上海文化局、上海保健局的安排下,給一批領導人和演員做了割雙眼皮、除皺、消除眼袋等手術。
這兩位醫生並非民國流行的那種民間診所、私人開刀的美容醫師,而是正規的整形外科專家,主要做的是對先天或後天器官、組織缺陷或畸形進行修復的那種整形,比如說張滌生醫生的成名作,就是“張氏陰莖再造術”。
兩名醫生都是著名醫學家,張醫生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整容手術能有如此規格,可以看出,在當時,整容是一種上流社會的特殊待遇。

2016年7月15日,山東青島,整形醫生在做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 視覺中國
好景不長,“歐式雙眼皮手術”很快被冠上了“姓資”的名頭,醫生如果擅自幫人做了,就是“幫助他人實現資產階級思想”,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也因此在1967年被關閉。
因此,當時美容整形的風險,不僅僅是來自於手術。根據上海九院王維醫生的統計,截止1976年,全國正規的整形外科醫生僅有174名,相對當時10億人口來說,整形醫生可以說是相當稀有了。

2006年8月3日,一位即將走入大學的女生在鄭州市一整容醫院做割雙眼皮、隆鼻等面部美容 / 視覺中國
歐美審美的複製
中國整形市場能發展到如此龐大,也有日韓和好萊塢影視劇的功勞。中國最早的整容市場就是歐美和日本醫生開拓的,外來技術並不稀奇。
但奇怪的是,幾乎每個城市每條街道都可以看到“韓式整形醫院”的廣告牌,韓式整形獨佔鰲頭,看上去整容業的江山已經易主了,這是真的嗎?

2010年6月25日,韓國旅遊發展局的醫療整容美容宣傳片 / 視覺中國
其實,韓國整容的技術幾乎都是歐美人發明的。肉毒桿菌是加拿大人在1992年發明,隨後美國品牌“Botox”將它推向全世界;玻尿酸是瑞典人在1998年發明的,以及鐳射祛斑、抽脂、膠原蛋白注入等長盛不衰的美容專案,都是歐美人的專利。


2017年7月15日,首爾,韓國小姐大賽獲獎者在首爾出席了某購物中心的宣傳活動 / 視覺中國



來自倪萍阿姨對娛樂圈口是心非小朋友的蔑視 / 視覺中國
2016年,倪萍阿姨就“勇敢”地在央視的節目上來了一句:“哪個明星不整容?連我這樣的都打針。”在那檔節目中,倪阿姨和幾名學生討論整容的問題,她指著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學生說:“你這麼好看,肯定整過!”另一名觀眾表示自己沒有整容,倪萍當即回答:“你沒整,所以你長得難看。”
倪萍阿姨的說法堪稱社會主流看法的一個樣板了——整容有罪,但長得醜更是罪上加罪。兩者相權,還是整一整好。
[1] 湯嘉. 美人制造:民國女性身體之美的塑造[D].華東師範大學,2016.
[2] 曾繁花. 近代醫學整形技術引發的身體觀念變遷[J]. 醫學與哲學(A),2016,37(09):90-93.
[3] 姚同偉. 容貌至上主義:韓國女性整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推薦閱讀
▼
(點選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編輯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一鍵置頂公眾號 從此划船不用槳

『 溫暖秋天的不僅有烤紅薯,還有羊駝 』

王三三開了一家鋪子,把自己印在了一些每天用得到的小物件上。這些周邊我們都用了很久,直到編輯部裡每個人都點了頭,說一聲“好用”,才讓它們和你見面。希望它們帶給你的溫度,和我帶給你的一樣多。

(掃描二維碼,瞭解更多商品詳情)
後續還會有抱枕、玩偶等
更多三三週邊商品,敬請期待